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忆,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
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
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前七子后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钱王代兴相城派简单论述1、谈一下苏轼的以诗为词“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
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3、柳永词的通俗化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语言上追求的是贵族化和高雅化。
柳永去反其道而行之。
率先面向市民大众来创作,尽可能用市民大众理解的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市场大众关注和喜欢的世俗生活情调。
因此他的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崇拜。
那些文化水准不高的人,特别喜好柳永词,因为柳词通俗易懂。
所以宋人常说柳词俗,“不知书者尤好之”。
柳永词,改变了当时流行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一种创作方向,为后来文学的通俗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成因:词的娱乐功能使柳永词的俗化成为可能;柳永的生活经历为柳永词的俗化提供源泉;柳永词的情爱主题为柳永词的俗化提供载体。
贡献:开辟市井俗词的先河;为词的普及做出积极贡献。
4、姜夔的词暗香5、琵琶记的悲剧意义《琵琶记》是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中,有许多剧本都是双线结构,但在这些双线结构中,所组成的两个故事,有许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不能彼此促进,互为增辉。
而《琵琶记》的双线结构不同,它们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态度来创作《琵琶记》,其创作本旨显然是宣扬忠孝观念,所谓“只看子孝与妻贤”。
然而,由于文本的丰富性,由于道德观念从着眼于集体到着眼于个人的倾斜,今人往往更容易看出美丽的道德面纱背后的痛苦和矛盾,以及主人公蔡伯喈“可惜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名利归”的尴尬处境和一生不得自由的悲剧命运。
蔡伯喈悲剧的造成,一方面是因为他无法摆脱封建纲常强加给他的二难选择,在忠与孝中痛苦地挣扎;一方面也自有其性格根源,即知识分子的懦弱与贪欲,两者互为表里使得他虽矛盾痛苦却仍然安于“三不从”的现状。
内心的懦弱与贪欲使他只想顺其自然,只在意识中希望两全其美,不敢抗争,又摆脱不了良心的谴责,只好在外界压办大到一定限度之后,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自以为一切与己无关,都是时势使之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6、三国和水浒在塑造英雄人物所采用的手法《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
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7、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创新8、词分豪放和婉约,谈谈你的看法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9、苏轼词指出向上一路谈你的看法词产生于花间樽前,兴起于歌筵舞席,所咏多绮靡缠绵之情,是娱宾遣兴,取悦于人的工具,一开始就形成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基调。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出现打破了有史以来“诗庄词媚”的旧框架,摆脱传统词的束缚,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大胆革新词体,改变词风,并提出了“以诗为词”的观点,使词在题材内容上突破“艳科”藩篱,一面袭用旧的题材并赋予新思想,一面又开拓题材范围,引进新的题材,挖掘新的主题,使词的题材范围达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在手法风格上,直抒胸臆,随物赋形,一面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词风,一面又突破前人局限,开创了雄迈豪放的风格,体现了“于婉约中见沉郁,于豪放中见旷达”的风格特色;在形体声律上,不以应歌合乐为目的,突破倚声协律的常规,使词摆脱了音乐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