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综述_余咪
《新西部》 2013. 05 - 06 期
社会建设
各种三角关系, 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 能更好地保证家庭 [30 ] 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比之下, 国内学者在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家庭治疗的研究还很 少, 现存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和社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 区矫正。如张微( 2007 ) 的 ; [31] 卓彩琴、 《青 招锦华的 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 》 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 —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 ( 2008 ) ; [32] 朱孔芳的 《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 的质性研究》 ( 2010 ) ; [33] 刘学兰、 务中的应用研究 》 李丽珍等人的《家庭治疗在 ( 2011 ) ; [34] 刘新莉的 《结构式家庭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 [35 ] ( 2011 ) 等。 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由以上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 家庭治疗在中国 国内虽有发展, 但发展缓慢, 缺乏理性而有效的实践模式的构建, 案 缺乏长期追踪调查和深入研究。 例分析报告过于简单, 4、 关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和 “水土不服 ” 实际应用过程中, 也遇到了文化阻抗和 问题, 这些问题 [36 ] 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李颜苗和梁翀( 2005 ) 通过对 中西不同的家庭文化观的比较, 探讨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应用的特 色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提出建议: 家庭心理治疗涉 历史等范畴, 国内学者在应用其方法时不要盲目照 及到诸如文化、 搬西方的理论, 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 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心理治 [37 ] 孙丹等人( 2006 ) 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中指 疗。梁志秀、 出, 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 如注重权威、 强调等级, 重视亲子关 系等, 为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 础; 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 二者 的 有 机 结 合 将 是 家 庭 治 疗 中 国 化 的 真 正 出 路 。 姚 丽 思想, ( 2010 ) [38] 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的阻 使得国内社工在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工作中面临三个本土化 碍, 问题: 介入、 取得信任和改变家庭互动 。 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研究 [39 ] 的《社会工作本土化: 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 还有陈红莉( 2006 ) [40 ] 》 ; 、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 的 疗 刘志红 阮曾媛琪( 2008 ) 》 。 性分析 等 社工在具体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 不应拘泥 应博采众长, 顺应时代潮流, 结合中国文化背景, 针对 于某一流派, 中国家庭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探索出本土化的家庭治疗服务模式 。 二、 对国内家庭治疗的评析和展望 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十分成熟, 这为家 庭治疗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 无论从理论 上还是实践上, 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 家庭 鉴。与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于二战后家庭问题丛生的条件相似, 治疗在中国的开展也是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需要 。 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把目光转向 家庭治疗, 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整体来说, 在社会工作领域, 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 “引进” “摸索 ” 论和技术的 阶段, 具体的应用工作处于 阶段。 第一, 在理论研究中, 对家庭治疗缺少系统梳理, 对家庭治疗的优缺点的 批判性研究不够, 在家庭治疗与中国家庭之间 、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 对本土化家庭治疗模式的构建几乎是一 很多实证研究只是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对某一问题进 片空白; 第二, 行简单干预, 而缺少对具体的治疗过程的详细的阐释和深入追踪研 究。家庭治疗是一种整合性极高的方法, 而家庭社会工作更是囊括 在具体应用时, 需要社会工作者针对不 了社会工作中的众多群体, 同家庭、 个体不同需要, 选取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理论 、 方法和技术, — —家庭, 致力于恢复个人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 — 改善家庭功能, 达 致最好的服务效果。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 将案主的问题置于
“第四势力 ” 。它带给社会工作和心理治 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 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的 中国的家庭在结构、 功能、 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疗以崭新的视角, 把关注的焦点由案主本人转向家庭 。 速发展, 社会变迁、 家庭变迁为家庭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 、 正规化提供了机 国内一些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术角度从整体上对家庭治疗进 遇, 行了介绍, 也提出了挑战。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 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 离 以汪新建、 韩丽丽、 马希权为例。 汪新建( 2004 ) 从关系 婚率的升高、 家庭冲突的增多、 青少年问题的凸显等促使人们开始 的探究和调整的角度, 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的学术背景 、 基本框架 [1 ] 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家庭问题。 和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 。 汪新建对家庭治疗的介绍偏重于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实证研 心理治疗, 而韩丽丽( 2005 ) 则基于社会工作的立场, 从社会变迁引 究, 发家庭问题, 都证明了家庭治疗的功效。家庭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渗透到 家庭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家庭问题的解决来介绍 了成人精神分裂症、 家庭治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个流派: 萨提亚( Virginia Stair ) 心身症状、 性功能障碍、 成瘾、 抑郁、 焦虑、 婚姻 亲子冲突等许多领域, 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 、 心理学、 社会工 的家庭沟通治疗、 敏努钦( Salvador Minuchin) 的结构治疗、 哈雷( Jay 压力、 Haley ) 的策略治疗、 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 已由一种鲜为人知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 鲍卓勉伊 - 纳吉( Ivan Boszormenyi - Nagi) 的脉 [2 ] 络治疗。 而马希权和赵旭东( 2010 ) 更偏重于从精神病学方面对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问。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模式, 是以整个家庭 作为治疗的单位, 着重的焦点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 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个整体介 [3 ] 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与 为以后 题, 绍。 还有一些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理论综述和研究综述, 《家庭心理 家庭、 与家庭其他成员互动的结果, 个人的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 的研究者理清了思路并提供借鉴 。 如郑满利( 2003 ) 的 ; [4] 姚建忠( 2010 ) 的 《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 治疗理论研究综述》 可能与家庭系统有关。所以家庭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 而是 [5 ] ; 于春红、 《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 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 郑洁欢( 2011 ) 的 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 顾与反思》 [6 ] 感结构, 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 改善家庭功能, 产生治疗性的 应用》 等。 影响。 在具体理论流派的介绍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系统式 到目前为止, 系统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 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这三个经典家庭治 庭治疗模式已在中国内地被广泛应用和传播 。 在上个世纪 80 年 疗流派。1988 年, 由于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 系统家庭治疗 代, 随着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 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是系统家 模式最早介绍到中国内地。 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 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理念、 具体操作技术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全 庭治疗模式。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 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 结构家庭治疗以香港大学的李 面又深入的研究。 如, 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关于治疗关 系 的 观 — —附中德比较》 ; [7] 杨昆和汤宇等人的 《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 惟容博士为代表, 她是米纽庆( Minuchin ) 唯一的华人弟子, 也是著 点— [8 ] 、 《对 18 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 名的结构家庭治疗师。李惟容博士一直致力于结构家庭治疗的研 术的临床运用研究》 [9 ] 、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 用 》 ; [10] 还 有 杨 眉 的 究, 香港家庭研究所也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得以成立 。香港家庭研究 疗的研究 》 、 、 、 《 — — — ; [11] 培养了包括家庭医生 临床心理学家 精神科医师 社会工作者在内 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 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 》 张明廉、 袁国桢等人从临床应用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系统 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治疗课程, 这也 的专业人员, [12 ] 。 为结构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至于萨提亚家庭 家庭治疗疗效研究, 还有刘爱英、 罗锦秀等人对儿童癔症进行系 [13 ] 治疗近年来在中国内地的兴起, 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学者对萨提亚 统式家庭治疗等。 [14 ] ( V. Satir) 原著的翻译, 《新家庭如何塑造 如易春丽、 叶冬梅合译的 国内学者对结构家庭治疗的系统介绍, 赵芳( 2006 ) 的研究 ( 2006 ) ; 章晓云等翻译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录 》 ( 2006 ) ; 聂晶 国外、 港台以及中国 人》 最为全面。她从结构家庭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2007 ) 等。 另一方面中国国际萨提 翻译的 内地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结构家庭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 并对实际 亚学院在北京、 广州设立了萨提亚中心, 大力发展和推广萨提亚模 运用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阻抗进行思考, 探讨结构家庭治疗与中国文 “契合 ” 。 还有祝菡( 2007 ) [15] 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 式, 这也使得萨提亚家庭治疗很快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认可 。 还有 化之间达到 众多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为家庭治疗在 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对结构式家庭治 中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疗的现实运用做了比较深刻的应用评价 。 而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 一、 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 国内地的兴起, 除了一些学者对萨提亚专著的翻译和中国国际萨提 ① “家庭治疗 ” 利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 的搜索结果 进 亚学院在中国内地的成立外, 还得益于一些学者对萨提亚家庭治疗 [16 ] 行文献研究得出, 中国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多在 模式的关注。杨明娟( 2008 ) 对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 人 心理治疗与咨询中, 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工作领域的 转化历程、 家庭重塑、 角色舞会等主要的 临床精神病学、 性认同模型以及沟通姿态、 [17 ] 实践才刚刚起步; 对搜索结果内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得出, 有 治疗方法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 王琪、 杨帆( 2008 ) 则对萨提亚 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家庭治疗模式中局限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评析 。在实际应用中, 吴燕 [18 ] 1、 关于经典家庭治疗方法的介绍研究 霞( 2007 ) 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 [19 ] 家庭治疗模式的出现产生的重大影响被视为继心理动力学 、 行 通过团体辅导实验证明了萨 面进行应用性探索; 陈海芹(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