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

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

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

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病毒,该科还包括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共有300多个病毒成员。

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是引起出血热的常见病原体。

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布尼亚科病毒常见的储存宿主,该类病毒可经蜱、螨叮咬传染人。

我国大部地区有野鼠和蜱螨滋生繁殖,我省亦有多种鼠类、蜱类和螨类孽生。

开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监测和防控是十分必要的。

一、监测主要内容1、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2、监测蜱螨的带毒状况。

3、监测野鼠的带毒情况。

4、对病人、宿主、媒介采样。

5、对各类样品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防控要点1、减少或避免人群对蜱的接触。

在野外作业、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草地坐卧,预防蜱螨叮咬。

2、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

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着长袖长裤衣物,减少进入杂草丛林时间。

3、搞好庭院卫生,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预防蜱螨孳生。

4、饲养宠物要经常对其洗澡,预防将蜱螨带入家庭。

5、发现被充满叮咬,迅速用镊子、钥匙、木棍等剥离。

6、对于庭院和重要草地可使用菊酯类杀虫药杀灭。

7、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附:卫生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

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他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发生。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为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发现、报告、诊断、治疗、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和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正确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监测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策略的研究。

(四)指导各地做好预防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无形体科是一类主要感染白细胞的专性细胞内寄生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其中对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无形体属(Anaplasma)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的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和埃文氏埃立克体(E.ewingii)、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的腺热新立克次体(N. sennetsu),分别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埃文氏埃立克体感染、腺热新立克次体病。

90年代初期,美国在多例急性发热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发现埃立克体样包涵体。

1995年,Goodman等从病人的血标本分离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将它非正式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其所致疾病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后经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与无形体属最相关,因此,将其归于无形体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其所致疾病也改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1. 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呈球状多型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寄生在粒细胞的胞质空泡内,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繁殖。

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包涵体在胞质内染成紫色,呈桑葚状(图-1)。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缺乏经典糖代谢途径,依赖宿主酶系统进行代谢及生长繁殖,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体外分离培养使用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主要存在于HL-60细胞内与膜结构相连的空泡内,生长繁殖迅速。

其感染的空泡内无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所形成的纤维样结构。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早期的形态多为圆形、密度较大的网状体,后期菌体变小且密度增大。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外膜比查菲埃立克体外膜有更多的皱折(图-2)。

2. 遗传及表型特征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基因组为1,471,282个碱基对,G+C 含量为41.6%,含有1,369个编码框(ORF )。

特征性基因为msp2以及AnkA 基因,100%的菌株具有msp2,70%的菌株具有AnkA 基因。

(二)流行病学。

1.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图1 人血液中性粒细胞内无形体包涵体(X1000, JS Dumler)图2 电镜下的无形体包涵体 (X21960, JS Dumler)动物宿主持续感染是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

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类以及其他动物。

在欧洲,红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

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

我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

2. 传播途径(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3. 人群易感性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目前,已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但仅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分离到病原体。

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我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三)主要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包括多脏器周围血管淋巴组织炎症浸润、坏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结单核吞噬系统增生等,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

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

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医疗机构应按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诊疗方案(试行)》(附件1)做好诊断和治疗。

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疑似病例时,应认真按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附件3)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省级实验室无检测条件或无法鉴定时,应将原始标本及病原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五、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按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附件2),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个案调查表》(见附件2附表)。

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的调查分析,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六、专题调查有条件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当地疫情的特点,参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专题调查方案(试行)》(附件4),组织开展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方面的专题调查。

七、预防控制措施(一)做好公众预防的指导和健康教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