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导言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桑代克开始的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的学习理论。
由于受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有关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十分重视联结派和认知派、特别是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m Psychology)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学习的观点,往往有所忽视。
然而,在笔者看来,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提出了丰富的学习论点,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学习理论。
本文旨在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的确,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初并不形成于对学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是从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一些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持有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的应用研究中产生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 .R .Rogers )。
此外,弗罗姆(E .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
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
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的实质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是学习理论各流派的主要分歧所在。
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派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所谓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甚至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即理解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
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
具有不同经验的两个人在知觉同一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
罗杰斯认为这并不是所谓联结的不同,而是因为两个人对知觉的解释不同,所以他们所认识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也不同。
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
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与罗杰斯类似。
(二)学习即潜能的发挥对于学习的起因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
此外,人本主义还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即“形成”人本主义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和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
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
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它导致对各种经验的不断感受以及对变化的耐受性。
(四)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学习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是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而那些学习者认为是价值小七效用不大的经验或技能往往学习起来很困难,也容易遗忘。
如果某些学习内容需要学习者改变自己的兴趣或自我结构,那么这些学习就可能受到学生的抵制。
人本主义这一学习观提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而不应把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行地灌输给学生。
三、学习的类型认知派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同奥苏贝尔一样,罗杰斯认为学习分为两类,它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continuum of meaning)的两端。
(一)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类似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学习者要记住这些无意义音节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它们是没有生气、枯燥乏味、无关紧要、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
它们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
在罗杰斯看来,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内容,有许多对学生来说具有这种无意义的性质。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发现,他们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对自己是无个人意义(personal signifcance)的。
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mind ),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 the neck up ) 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人的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
罗杰斯还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二)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erarning),不是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例如,如果一个五岁小孩迁居到另一个国家,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任何语言教学,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
因为他是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倘若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师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速度将会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为什么让儿童自己去学习时,速度很快且不易遗忘,并且有高度的实际意义,而当用一种只涉及理智(intellect)的方式“教”他们时,情况就糟了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后者不涉及个人意义,只是与学习者的某个部分(如大脑)而与完整的人无关,因而他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
由此可见,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是不同的,前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也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nent)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 initiated),即便刺激来自外界时,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只有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
四、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对动机的研究。
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而在潜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潜能起主导作用。
人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人类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
马斯洛指出:“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是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基础的。
“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 needs), (2) 安全的需要( Satety needs),(3)社交的需要(Company needs),(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5)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类能把自身中的潜在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的开拓和利用。
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
”人人都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和学习,而工作、学习与休息、玩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对他们来说,工作和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以马斯洛需要观为基础,罗杰斯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1)“映射”阶段。
其间人的自我发展是由外界要求的“映射”产生的。
例如,学生说:“我要努力学习,因为老师这样要求我们。
”(2)混乱阶段。
当学生有一定自我意识时,教师对他的要求,往往与他自己的观点产生矛盾,结果是无所适从。
(3) 自我实现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占主导并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做出任何判断和决定。
如何使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马斯洛还提出了许多策略性的建议,主要有:(1)避开过去。
在从事学习时,应把全部身心投入学习,排除先前事件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永远有“我以前学得不好”的观念,那么将永远不能进步。
(2)积极接受的态度。
学生学习时,既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马斯洛指出:当我们以非干扰和安全接纳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时,就能感受到更多东西。
因此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3)防止两种心理障碍。
其一是“低俗化”(Desacralizing),即自以为把世上一切都看穿了,不相信神圣的、美好的东西。
其二是“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指那种畏惧美好和神圣事物的心理障碍。
五、学习的原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