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摘要(说明:该文选自《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8期,著者为美国人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译者为李萍。

下面的文字均为原译文中的,不再打引号。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

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

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

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在按要求完成学业后进入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

知识信息发展十分缓慢。

他们的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

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

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

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已被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

冈萨雷兹这样描述……“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 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一些重要的学习趋势(下面引文的各自然段前都有一个黑色的三角形,可惜我不会打)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的、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现在的学习可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个人网络,或通过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任务进行。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终身。

学习与相关工作活动不再分离,而在许多情况下合二为一。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

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

组织与个人都是学习机构。

……我们重视对这样一种理论的需求,即设法解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

以从前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在认知信息处理领域)为基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由技术取代或支持。

“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了解从那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大多数学习理论的中心法则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

连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制定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都认同了个人(及其生理特征,如大脑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都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

它们同样没能表述学习在各组织内是如何发生的。

……在联网的世界上,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颇值得探索。

……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通过个人学习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吸收自身知识体系之外的信息来采取行动。

因此,对种种联系与模式的合成及识别能力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技能。

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

我们不再亲身经历并习得知识,我们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各种连接的建立。

……关联主义关联主义原理(以下引文的各自然段前也有黑色的三角形)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各种观点之上。

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

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

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

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随着影响决策的信息的改变,今天正确的答案到了明天就可能是错误的。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

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被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关联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

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在认识到新的学习工具所带来的影响及学习意义的环境变化方面,教育领域已经落于人后了。

关联主义提供了一些学习者在数字时代成功学习所需的学习技能与学习任务的见解。

附译者写的“摘要”:关联主义不应与建构主义相混淆。

乔治·西蒙斯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该理论还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

(我的说明:我赞成关联主义的几乎全部观点,但不赞成他说的“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这一观点。

无论如何,光接受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个人的组织、解释与应用,这些信息才有意义和价值。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乔治·西孟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该理论还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

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

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

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

维尔(Vaill)强调“学习必须是一种存在方式——是由个人或集体所形成的一系列不间断的态度与行动。

这些个人或集体努力跟上那些令人惊讶的、新奇的、凌乱的、含混的、一再发生的事件,与之齐头并进……”。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在按要求完成学业后进入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

知识信息发展十分缓慢。

他们的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

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

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

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已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

冈萨雷兹这样描述迅速缩短的知识生命所带来的挑战:“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因素是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所谓‘知识半衰期’指的是从知识的习得到知识的废弃所经历的时间段。

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是我们十年前所不知的。

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重要的学习趋势▲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的、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现在的学习可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个人网络,或通过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任务进行。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终身。

学习与相关工作活动不再分离,而在许多情况下合二为一。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

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

▲组织与个人都是学习机构。

对知识管理的关注日益增长,使我们重视对这样一种理论的需求,即设法解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

▲以从前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在认知信息处理领域)为基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由技术取代或支持。

▲“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

背景德里斯科将学习定义为“一种在人类行为或行为潜力方面的持续的改变……‘这种改变’一定是学习者的经历及其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该定义包含了许多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特征——即,学习作为一种持续被改变的状态[情感、精神,生理(如种种技能)],是人的经历及其与学习内容或他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德里斯科就对学习下定义的复杂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关争论主要集中于:▲确凿的知识来源——我们是否通过经历获得知识?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是否通过思考与推理而获得知识?▲知识的内容——知识是否真的可知?知识是否通过人的经历直接可知?▲考虑最终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三种传统的认识论:客观主义、实效主义与体现主义。

1.客观主义(与行为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外部的、客观的,知识是通过经历获得的。

2.实效主义(与认知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经过诠释的,知识是通过经验与思考而获得的。

3.体现主义(与建构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内部的,知识是经过建构的。

所有这些学习理论都认为,知识是一种客观事物(或状态),即使不是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推理或经历获得。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构筑在传统的认识论的基础上)都力图阐述人类的学习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即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的体内正在发生着什么(“黑盒理论”)。

格莱德勒将行为主义表述为由构成关于学习的三种假设的数个理论的合成物:1.可观察到的行为比了解(人体)内部的活动更重要。

2.应重视行为的简单成分:具体的刺激与反应。

3.学习是有关行为的变化。

认知主义经常采用电脑信息处理模式。

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输入过程,在短时记忆区进行处理,并被编码以备长期记忆。

辛迪·布艾尔将该过程详述为“在认知理论中,知识被看作是存在于学习者脑中的思维符号。

而学习过程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就转化成了记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努力理解他们的经历时,创造了知识。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将知识看作是外在于学习者个体的事物,而将学习过程看作一种内化知识的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等待被充填知识的空瓶子。

相反,学习者积极致力于创造学习的意义。

学习者常常选择并追求他们自己的学习。

建构主义原理承认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凌乱而复杂的。

仿效这种“模糊”学习的班级将更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大多数学习理论的中心法则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体内部。

连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制定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都认同了个人(及其生理特征,如大脑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都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

它们同样没能表述学习在各组织内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理论与学习的实际过程有关,但与被学事物的价值无关。

在联网的世界上,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颇值得探索。

评估所学事物价值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在学习开始前就应用的技能。

当知识量不足时,评估知识价值的过程是学习之本。

当知识量充沛时,对知识进行的快速评估就十分重要。

在信息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又产生了其它一些关注点。

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通过个人学习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吸收自身知识体系之外的信息来采取行动。

因此,对种种联系与模式的合成及识别能力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技能。

从技术层面来看已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就会发现许多重要的问题。

理论家自然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继续努力修正与完善那些理论。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条件变化太大,不宜再作进一步的修正,而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了。

一些探索有关学习理论、技术影响与学习的新科学(混沌与网络)的问题:▲当知识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得时,学习理论受到怎样的冲击?▲当技术取代学习者从事许多认知操作(信息储存与检索)时,学习理论需做出什么调整?▲我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中该如何与时俱进?▲学习理论如何表述缺乏整体理解时所需要操作的情况呢?▲何为网络的影响?何为关于学习的复杂性理论?▲混沌作为一种复杂的学习认知过程模式,其影响是什么?▲随着对不同知识领域间相互联系的认识的增加,如何看待作为学习任务的各系统与生态理论?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