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互动:跳格子规则、讲故事(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街、团”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街、团”两个生字。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写字视频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激趣导入。
1.猜猜我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特有的东西?
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春节有什么
习俗吗?(生交流)
2.(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像春节这样有得吃、有得玩、又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其实还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课文《传统节日》中去“过过节”吧。
4.板书课题。
标记读音,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齐读课题。
二. 读儿歌,随文识字。
过渡语:有人将各种节日的习俗编成了有趣的童谣,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出示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播放朗读视频。
出示要求:边听边找文中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出示名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
3、出示第一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指名读句子。
(2)小老师带读贴,贴窗花。
(3)齐拼读字词,齐读句子。
(4)指名读句子1人。
过渡语:喜欢过春节的同学,咱们一起欢快地打节奏读一读第一小节。
4.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是写春节的,谁能找到?没错,就是这一句,这一句有四个生字,谁有火眼金睛发现了)(1)小老师来带读四个生字。
(闹字单独第四声,热闹读轻声)
(2)齐读生字,给四个字组词,读词语。
(3)自由读四个生字词,并说说记你怎么记住这四个字。
(自由读,指名说)说结构:(左右结构、全包围、半包围、上下)
(4)指导写“团”字:
仔细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生说:全包围结构、竖勾写在竖中线上)
描红一个,写一个。
(4)分男女生读句子:把生字词放到句子中间去读,看看谁读得更好。
(5)拍手读。
5.过渡:过完年了,我们一起去猜灯谜罗咯!(字谜若干)
猜灯谜是什么节日的习俗?(元宵)
出示第二句话: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小老师带读三个二会字。
(2)齐读句子。
(3)自由打节拍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4)看图理解:大街小巷,读词语。
(5)出示“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6)打节拍齐读。
花灯五光十色,多美呀!怪不得大家都跑来赏花灯了,来,读出那种人山人海的感觉。
6.小游戏:
(1)发红包。
(2)放鞭炮。
7.出示第三句话: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渡语:炮竹声声除旧岁,春节和元宵节都会放鞭炮,你们还过了什么节日放鞭炮的?没错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们接着来过过清明节。
(1)齐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相机正音。
(3)看图猜字:出示祭字的象形字,拼读。
(4)朗读指导清明节语气低沉。
8.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过渡语:(拿一个粽子出来,这是什么?闻到香味了没有?我们上学期学了端午粽,知道端午节是怀念屈原的谁来读一读端午节的儿歌?)
(1)指名读句子。
(2)小老师带读三个二会字。
(3)自由读句子。
(4)打节拍齐读句子。
(5)看图猜字。
8.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渡语:课前老师讲的故事怎么样?乞巧节就是和牛郎织女有关的,我们来读一读。
(1)齐读句子。
(2)齐读二会字。
(3)男女生分读句子。
(5)生活识字。
9.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过渡语:乞巧节和月亮有关,还有一个节日也会阖家团圆赏月,那就是中秋节,请同学们一起来过中秋吧,过中秋,读。
(1)齐读句子。
(2)分组读。
(3)生活识字。
10.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过渡语:我们今天要过的最后一个节日就是重阳节。
(1)小老师带读二会字。
(2)齐读句子。
(3)打节拍读。
11.巩固:
(1)齐读生字词。
(2)小游戏:点灯笼、捉迷藏。
(3)打节拍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街”字:拼读,
2.仔细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电脑老师教写“街”字。
4.学生写字。
5.评价。
四.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真幸福,一节课的时间过了中国的7个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下去,希望同学们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五. 作业布置:
1、查一查每个节日的时间,再按照时间的顺序排一排。
2、回家和爸爸妈妈拍手读儿歌。
六. 板书设计:贴窗花、贴节日。
2.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