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学一、《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群经之首?举凡一提到《周易》,几乎所有了解一点《周易》的人都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评语:“《周易》是群经之首”。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这个“群经之首”指的乃是儒家一家的“群经之首”而不是诸子百家的“群经之首”!譬如,道家的群经之首是《道德经》,佛家的群经之首青竹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决不是《周易》。
自秦以降,人们也很少注意到,《周易》这样一部对于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广的经典,被儒家一家当作独家的经典,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经典,诸子百家竟然都默认了,没有哪一家站出来说一声反对的意见。
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答案既简单也复杂。
说简单,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传世本《周易》的本经是孔子一人的作品,而《易传》则是孔子门徒的手笔。
唯其如此,《周易》的著作权是属于儒家一家的,儒家自家想把《周易》的地位抬高到什么地位都与诸子百家无涉。
说复杂,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包括众多的儒生)对于孔子对《易》做了些什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致于像班固这样的史家都弄不太清楚。
班氏曰:“孔氏为之《彖(tuàn)》、《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模糊认识。
即,后世的很多人都认为孔子的贡献是作了《十翼》亦即《易传》。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易传》的易学价值固然很高,但古今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那绝不是孔子的作品。
原因很简单,《易传》中出现了三处“子曰”,如果是孔子自己写的,他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吗?再有,《易传》各篇的行文风格、用词习惯和思想境界很不一致,那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
既然《易传》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孔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创作《周易》本经了。
二、孔子是如何创作《周易》本经的?一提到孔子创作,可能很多儒生就很反感,因为孔子自己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些儒生所不理解的是,孔子这里说的是,他在传授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等的时候,力求尊重古人,不趁机加入或夹带自己的东东,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客观、如实地陈述出来。
因此,“述而不作”并不是孔子给自己带上一个只做传声筒而不自行创作的套子。
关于孔子创作《周易》本经,太史公在其《史记》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太史公的话读成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按这种主流的读法,“序”是动词作谓语,而“彖、系、象、说卦、文言”则是名词作宾语。
于是,孔子对于《易》的贡献就只能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或者是代为整理《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些我们今天所说的《十翼》。
如果孔子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那他所写的序言在哪呢?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篇都没见到?如果是为他的弟子门徒们写的《彖》、《系》、《象》、《说卦》、《文言》整理、优化一下,那孔子于易学的贡献还不如他的弟子门徒呢,何以当得“人更三圣”中的一圣?所以,太史公的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即,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的序、彖、系、说、文都是动词,它们的主语是孔子,共同的宾语是《易》。
也就是说,孔子在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对《易》的序、彖、系、说、文上面,以致于“韦编三绝”。
三、孔子是如何对《易》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话说到这里,青竹觉得有必要明晰两个概念,那就是《易》与《周易》。
青竹认为,在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前的《易》就叫做《易》,而被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后的《易》则叫《周易》。
当然,《周易》这个名称不是孔子自己起的,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起的。
道理很简单。
如果在孔子“喜《易》”之前,《易》就叫《周易》,那么,凭着孔子对于周朝特别是周公的无比崇拜,他是不可能简称《易》的。
而事实上,孔子却一直称《易》为《易》,如:“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子曰:‘《易》之义谁阴与阳,六画而成章。
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帛书《易?易之义》)。
至于孔子的门徒们为什么把孔子的作品称之为《周易》,稍后再予解释。
前面说到,司马迁记载说孔子对《易》进行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项创作,司马迁的这些话在帛书《易》出土之前,我们是很难理解的。
如今,我们见到了汉代皇室收藏的帛书《易》,真象可以说基本大白了。
青竹认为,帛书《易》之所以不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是专供卜筮用的《易》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
也正因为不流传于世,所以它就很好地保留了卜筮《易》的原貌。
而孔子编写的《易》也就是今天的《周易》,是为了施行教化用的,所以会因自汉武帝以降历代王朝的“独尊儒术”国策而广行于世。
因此,对比一下《周易》与帛书《易》,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对《易》是如何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1、序——重排卦序帛书《易》的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
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巛(chuān)宫、夺宫、罗宫、筭宫。
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根、夺、习赣、罗、辰、筭。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
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也分上、下经,但每经四宫共32卦,非常齐整。
这样做的好处,青竹认为是便于装订成册,利于巫祝们检索。
相比之下,《周易》虽然也分上、下经,但六十四卦却有34卦分配在下经,而上经只有30卦。
从《周易》卦序——乾、坤、屯、蒙……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来看,孔子显然是想通过对《易》卦序的重排,载入他想赋予《周易》的“德义”——先有天道,后有人伦,人伦当顺从天道。
孔子对于卦序的这一刻意安排,按他的门徒们的理解则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序卦传》)2、彖——给每一卦写彖语《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孔子在改写《易》之前也曾用《易》做了预测试验。
据帛书《易?易之要》载:“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虽然孔子的预测准确率高达70%,但孔子觉得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是孔子决定:“《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帛书《易?易之要》)即,孔子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清除《易》中的祝卜成分,进而发挥出其道德教化功能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如前所述,孔子通过反复琢磨和精心安排,将原有的八宫卦序打乱,完全按照自己的道德教化需要进行编排。
但孔子觉得,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重新编写的《易》流传于世之后,很多人未必会领会他的意图,于是他又决定于每一卦的卦辞下,重新写一段彖语,借以进一步冲淡祝卜的元素。
如,键卦的卦辞为:“元亨。
利贞。
”这是卜筮《易》原有的、祝卜意味很浓郁的卦辞,如果不加引导,一般人见到这样的卦辞很可能又会受到“误导”,于是孔子紧跟其下写下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样的彖语,将原先的两组断语一分为四,变成:“元、亨、利、贞”这四种德性,然后通过《文言》进一步解释这四德。
如此一来,人们根据孔子的彖语,就很难进行预测了,因为彖语跟预测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3、系象——给出每一卦、每一爻的象征意义完成了彖语后,孔子意犹未尽,于是打算在每一卦、每一爻下给出其象征意义,这就叫做系象。
如:需:有孚,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
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
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
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系象的目的,也是为了把读者把往道德修养方面引导,避免其“陷入”卜筮的“误区”。
4、说卦——口授心传孔子的说卦这一工作,是对他的学生们口授的,而《说卦传》则是他的后世徒子徒孙们根据各自的师传记载和发挥的。
所以,司马迁说的孔子的“说卦”与见载于传世本《周易》的《说卦传》并不是一回事。
孔子在编写新《易》的过程中,常常会把自己的研易心得说给身边的弟子听。
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能领会他编写新《易》的良苦用心,深刻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修改,以便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这一创举传播于世。
孔子给弟子解说卦辞、爻辞的言论,目前可见的主要载于帛书《易》之“二三子问”及“易之义”中。
如:“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
龙刑,叚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
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之,而不沫,能阴也。
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神护之]。
[游]乎深,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
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兽弗干。
曰:龙大矣。
”——帛书《易?二三子问?第一章》PS:为不能在IE中显示的汉字。
欲知原字,请参阅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电子版下载地址:/f/12786834.html)5、文言——更有力地向德义引导孔子对于《易》的所谓文言,主要指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修改卜筮《易》的卦名及卦、爻辞用字,使之更文雅,意义更宽泛;二是准备给每一卦、每一爻撰写一段类似于其所系之“象”一般的言论,以更直接、有力地引导人们向“德义”方面解读《易》。
然而,孔子的这项工作很不成功,这可能是他最后进行的工作,而那时的精力已经非常有限之故吧。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孔子给卦、爻写的“文言”,只写成了乾、坤两卦的“文言”,其他各卦的及各爻的“文言”都还来不及写。
文字的“文雅”化方面孔子倒是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是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