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有教无类的评介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四)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孔子所提的“道”指的是周道,即“修己”“安人”之道。

他所幻想的士和君子并不是单纯追求富贵名利的士,而是奴隶制社会的卫道和殉道者。

然而,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终极目的。

他认为行道有二:a.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b.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帮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

(五)孔子的教学理论体系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论语》,人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

这是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研成果目。

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技能和技巧等三个部分。

这三个方面从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人人格的形成来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

就三者而言,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它是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2、教学方法论孔子“学而知之”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体现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是孔子教学思想的基础。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2)学思结合3)虚心、笃实好学态度4)启发思维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有近思、叩两端、由薄反约等。

5)时习与温故(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1、概说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纯。

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2、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磨而不磷,湿而不缁”《论语·阳货》。

2)力行“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刚毅木(质朴)讷近仁”《论语·子路》。

3)自省与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4)改过迁善“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

5)乐道与安仁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指出了为学和进德的感情和兴趣逐渐加深的三个阶段:知之、乐之与好之。

二、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1、人性论:素丝说2、教育作用:推行教育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为兼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教育。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3、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

标准是夺取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二)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兼爱、尚同、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②科学和技术教育③文史教育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三、孟轲的教育思想(一)仁政主张1、制民之产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好的政治是教育(二)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教育作用:扩充善性,致良知2、教育目的:明人伦(四)理想人格:大丈夫1、特点①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2、实现途径: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已(五)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六)社会分工与教育四、荀况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与社会群体群是人类生存保障的一种形式。

为维护群就必须“明分使群”①人生存的重要形式或特征就是人的学习,从而善假于物②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

③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2、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3、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三) 教育目的: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四)教育内容: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五)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①闻见:学习的起点②知(思维):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以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虚壹而静(大清明);③行(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荀子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

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概括出来。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主张师云亦云。

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五、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法家思想渐成的规迹是李悝、商鞅、韩非。

2、绝对的性恶论3、禁二心私学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一)《大学》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无论是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还是作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

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二)《中庸》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

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中庸: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

中庸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二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

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

(三)《学记》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首先,《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

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其次,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

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视学与考试、教育教学的原则: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