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学习入门

古琴学习入门

古琴的物理属性是一件乐器,乐器的学习,有它的法则。

打好了基础,深造则有了基石。

学院专业学生有了良好的基本功,可以向专业化高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社会业余学习者有了良好的基础,进者可向更高层次发展,守者可保持正规良好的弹奏方法,将一首乐曲弹得规整方圆。

墨子云:“百工从事,皆有法度。

”学琴与世上其他事物的学习与操作一样,都有“法度”可依。

首先是坐姿,除了人正中置于五徽、腹部离琴两拳之距外,还应足分左前右后。

前者是为了左右舒展,后者是为了力前后挪移有了支撑点。

两足平摆则不利前后挪动,且易使力后仰。

两膝头为免不雅,不宜分得太开,更不可翘腿或直腿弹奏,须养成习惯。

古琴的基础训练更需要讲究“法度”,清代大琴家徐青山“溪山琴况”里的四句话:“弦与指合,指与音合。

音与意合,和将至亦”。

学琴者都是从右指空弦音练习开始的,然有的人右手臂很紧,稍弹一会就感觉到酸累。

当然不论练习哪种琴,开始因手臂肌肉适应性的原因,而感到有所不适,这是正常的自然反应。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逐渐适应并习惯。

如果一段时间过去还觉酸累,则需重视。

我以为正确的方法是右手操琴时应肩部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小臂伸出后持平直,掌背平,指下即琴,这是比较适合的高度。

右手“勾剔抹挑”,也有着怎样“勾剔抹挑”才是正确的问题。

其中有“着弦点”、“触弦点”、“运力方向与角度”的要求,不仅仅是“勾”中指向里、“挑”食指向外弹弦则可。

向外还有向外到什么角度的讲究,“向外偏朝上挑”的声音与“向外带一点平”的音色就不一样。

“剔”更显其要,向上剔,音色飘而轻薄,向前用韧力“兑”,音色就更圆实。

右手发音称为“音源”,是音的源头,“源头”音色正,才可保持按音、走音、泛音的音色正,可见讲究右手指法技法正确是极其重要的基本训练。

有了正确的“音源”且需极其熟练,使右指极有把握的操控每一根弦。

学习者可将右手手掌放在琴上着弦点的位置,闭上眼睛,不论慢速还是快速,还是附在弦上还是悬指而下,要弹哪根弦就要正确无误的弹哪根弦!
这就是清虞山派太仓琴家徐青山在《溪山琴况》里说的四句话的第一句:“弦与指合”。

左手按音主要是大指与名指。

曾见有手臂肘部抬高的、按弦姿势有扭曲的、名指按弦时一二三关节不是呈自然弯曲状而是笔直的、大指按弦时其他四指僵直的、有虎口大张的……我以为较标准的是手臂肘部放松,自然下垂,手指也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

大指按弦时关键是第一关节只需微微弯曲,切不可过于弯折,拐角不可太尖。

指甲背要与弦成90度直角,力点只是在大指按弦“正位”(大指底线向甲尖3-4毫米处的正侧位的一点,称“正位”)的那一点对着弦上的一点,此时其他四指要保持自然弯曲状。

摆好姿势后还应检查手腕是否压低,小臂是否放松。

名指是用指端近小指一侧的部位按弦,并且只需指端着力。

指形保持自然弯曲,切不可笔直,笔直必然无力而欠灵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