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在校学习的指南,以专业为基础制定。
一、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全国“职教会”精神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优化培养过程。
1、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学分制条件下,要更加强调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精神”,把德育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把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美育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必修、选修、任选课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网络。
2、设置必要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要摒弃单纯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旧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改变视授课时间长短为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的教学思想,改变粗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集约化程度。
改变目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讲得过多过细的弊端,提倡精讲思路、讲方法、突出重点、重启发、重探究、多讨论、多操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各类课程都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精减授课学时。
3、体现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在选修课上要设置专业方向的选修,向学生提供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组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覆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要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开设不同档次(深浅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4、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各专业均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保质、保量贯穿到教学全程中。
各专业要保证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的时间不少于教学总周数的40%。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方向性、科学性、适应性和个性”原则(方向性即把德育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科学性即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性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个性即要注意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反映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二、为搞好学分制工作各专业教学计划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结合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认真分析确定专业方向。
2、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防止因人设课。
3、加大力度减少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增加各类选修课的比例。
4、切实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教学中的实践和实践操作的比例,以保证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的质量。
5、注意课程的整合和小型化的处理以促进优化培养过程,保证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6、注意处理好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在教学计划中对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应该注明。
以便控制选修。
7、切实落实各类选修课的开设。
8、加强教材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好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职教材。
三、要求
1、教学学时2200~2800学时。
2、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劳动教育、军训等)一般不少于12周。
3、教学计划编制结构为:
公共基础课A
专业基础课B
专业必修课C
专业方向选修课D
专业任选课E
公共任选课F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其它
(各类课程以下简称A、B、C、D、E、F)。
4、课程教学设置的课程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
A.公共基础课:各学科(专业)通用的基础课程(即全校统一)。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
B. 专业基础课:各专业统一的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
C. 专业必修课: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
D. 专业方向选修课:这类课程按每专业有1~3个专业方向设置。
E. 专业任选课: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的,除专业方向选修课之外的深化课程。
F. 公共任选课。
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应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的增减应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报、评价后执行。
5、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分配。
在教学计划中选修课不低于教学课程学分总数的26%。
毕业学分数:120(课程学分)+11(实践学分)+创新奖励学分= 131学分+创新奖励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