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美术下册《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 教学设计

四年级美术下册《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 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唤醒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重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辅助课件,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视频、陶俑模型等资料。

学具: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展示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兵马俑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简述秦朝和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教师简单概括。

1.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描述与评述。

(1)地理位置(陕西省临潼县伶秦始皇陵东面3里的西杨村);(2)发现时间(1974年);(3)规模(目前已开挖的三个坑出土大量文物,三个坑加起来大概2万多平方米)。

2.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

其主要政绩:
(1)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2)经济上,统一币制(制定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教师总结:秦始皇(即嬴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是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简述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其基础上总结,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二)教师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特色。

教师概述: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1.整体感受兵马俑气势。

欣赏兵马俑军事王国整体图,感受地下王国的气势——军阵(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

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

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

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

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2.欣赏彩色陶俑,感受人物整体特征。

1974年3月,在陕西省临潼县伶秦始皇陵东面3里的西杨村,几位农民在奋力打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陶制人头。

农民们十分泄气因为据说挖井挖到人头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于是,他们悄悄把人头埋好,又换了个地方继续挖,可是,没想到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这次他们挖出许多陶制的身体和手。

农民们感觉蹊跷,于是他们迅速地报告了有关部门。

秦俑最初都有彩绘,在经受了火焚和埋于地下的自然侵蚀后,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彩绘大多已经脱落,只有少数陶俑还残留有部分彩绘。

近些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德国专家合作,终于弄清楚了这些彩绘的构成,并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

(展示出土彩色兵马俑和兵马俑彩色还原像图片,感受人物特征:脸型方阔、体态高大、栩栩如生。


雕塑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圆雕,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且手法写实。

(展示将军俑、军吏俑、跪射骑士俑,士卒俑等。

该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陶俑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


3.欣赏兵马俑局部,感受精致的细节。

兵马俑雕塑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

秦俑的胡须和发型造型多种多样,是秦俑表现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武士的精神风貌。

(展示秦俑胡子局部)秦人十分钟爱胡须。

秦汉时期,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胡须,只有
犯了罪的人才被剃须。

小结:秦俑胡须的各种样式,是秦代雕塑艺术大师们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艺术夸张的,同时赋予了人物多姿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秦俑的胡须虽不像西方雕塑手法那样写实,而是带有写意性,但这一雕塑手法却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反映了秦人颇具特色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展示秦俑头发细节)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头发、须眉,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小结:从秦俑发型的塑造中可以看出秦人对头发的重视和考究,每个士兵的头发都梳理得整整齐齐,梳成的发髻有圆髻和扁髻之分,这两种发髻又因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盘法而更显得丰富多彩,真实地反映了秦人的生活面貌。

4.欣赏了解铜车马,了解其精湛的加工工艺。

(展示一号铜车马(立车)和二号铜车马(安车),并分别讲授。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

铜车马的出土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车驾的真实面貌。

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这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

中间两匹马称为服马,主要用来驾辕;旁边两匹马协助服马拉车,称为骖马。

一号车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

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

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

二号车车厢呈凸字形,分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

前室较窄小,是驾车人坐的;后室宽敞,是车主人坐的。

前室跽坐着一个半米多高的驭子铜俑,头戴冠,身穿长袍,腰挂“青锋短剑”,他面庞丰满,神态恭谨,活灵活现。

后室有篷盖,四周严实。

车后有一尾门。

两侧有活动窗户,窗扇上镂刻花纹。

车厢外绘有各种彩绘图案,显得豪华、明快、典雅。

小结: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设计意图:从兵马俑整体感受壮阔气势,从局部观察其精湛技艺,了解兵马俑特色。


(三)学生欣赏不同时代的俑,并说一说他们的特点。

1.展示视频:击鼓说唱俑。

欣赏汉俑的特色。

2.教师展示各个时代的俑,学生简述其外形特征和整体风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所学,感受并描述自己对不同时代雕塑的感受,使学生学会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三、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
俑自商代之后开始出现,延续了数千年。

唐代以后,俑的随葬日渐衰落,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

(二)知识拓展
俑是古代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一种偶像。

除人俑外,还有动物俑等。

搜集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动物俑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总结所学,了解俑的起始和衰落。

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动物俑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