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金相组织和性质
马氏体经过 400-600℃回火;正火索氏体经过高温回火(A1 以下 一段温度)形成。碳化物点很密集,和回火屈氏体无本质的区别, 250-350 只是碳化物分散度不同,碳化物稳定, 马氏体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回火;过共析钢经过不完全退火形成。 颜色发珠光。 前者:α -Fe 魏氏组织,后者:碳化物魏氏组织,显微镜下呈针状 或片状,针由晶界向晶内延伸,不穿晶,由于方位不同,也可见 晶内不连接晶界的针。钢过热,奥氏体晶粒粗大所致。 铸铁中呈条、球状、退火石墨呈球状。颜色灰中稍带蓝紫色。可 磨性不好,易剥落,剥落一薄层时呈花纹组织。 3-5 <11 160-190
下贝氏体 (下 B)
同上。 但渗碳体在铁素 体针内。
马氏体 (M)
碳在α -铁中的过饱和 固溶体(体心四方结 构) ——中高碳钢中加 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 这种组织 (奥氏体淬火 后可得) 渗碳体和碳化物在α 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中析出 沿马氏体位向, 铁素体 中分布着高度分散的 碳化物质点 以铁素体为基体其中 分布着点状碳化物, 无 碳的过饱和度。 以铁素体为基体其中 分布着球状碳化物 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 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 珠光体组织 钢铁中自由的碳
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同时具有较高 的强度,因此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脆性,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 械性能恶化
钢的金相组织和性质
碳与合金元素溶Βιβλιοθήκη 在 奥氏体 (A) γ -铁中的无磁性固溶 体
一般由等轴状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加热转变刚结束 时奥氏体晶粒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弧形,经加热或保温,晶 粒将长大, 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 存在于临界点 A1 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当钢中 170-220 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 等,则可 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淬火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分布 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颜色浅黄发亮。 在亚共析钢中高温快冷在晶粒内呈针状,慢冷呈块状,或沿晶界 析出。 晶界比较圆滑,很少见双晶或滑移线。 颜色浅绿色,加 60-100 深浸蚀稍变暗。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 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
钢的金相组织和性质
α -铁:912℃以下,铁原子排列成体心立方晶格的纯铁;γ -铁:910~1390℃稳定存在的面心立方晶型的纯铁;δ -铁:1394℃以上,铁原子又排列成体心立方晶格的纯铁 组合名称 及符号 渗碳体 Fe3C 定义 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 合物, 其化学式为 Fe3C 组织特征 其晶格为复杂的正交晶格,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 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硬度 HB 800 HV 性质作用 硬度很高,脆性很大,强度、塑性很差, 是碳钢中主要强化相,导热性最差。 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因此有最密排 的点阵结构,滑移系最多,塑性很好, 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 性,导热性差,转变为铁素体时易膨胀 而留有内应力和变形;奥氏体不锈钢是 不锈钢中用量最大、种类最多的。 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强度和硬度都 很低;抗拉强度 180—280MPa、屈服强 度 100—170MPa、 断面收缩率 70--80%、 延伸率 30--50%、居里点为 770℃,溶 碳能力极低,冷加工硬化缓慢。 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 较好。其抗拉强度为 750 ~900MPa,伸 长率为 20 ~25%,综合力学性能比单独 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都好。温度是影响片 间距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 (化学成分、 加热温度、晶粒度、应力和塑性变形是 辅助因素)
200-350 200-450 400-600
莱氏体
>700
莱氏体的基体是硬而脆的渗碳体,所以 硬度高,塑性很差。
钢的金相组织和性质
上贝氏体 (上 B)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范 围内形成的由铁素体 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 状组织, (渗碳体在铁 素体针之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400-600℃)相变产物,以晶界为对称轴, 呈羽毛状,由于方向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针 可呈针状、点状、块状,高碳合金者,针看不清楚,呈灰兰黑色。 330-400 中碳合金者,针比较清楚,羽毛很明显。低碳合金者,针粗,羽 毛很清楚。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230—350℃)以下形成。在晶内呈针状, 多两端带尖,针叶基本不交叉,但可以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易 区分,不同之处是: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 B 则颜色一致,没有 400-578 层次分别,下 B 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浸蚀变黑, 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浸蚀。高碳合金者的碳化物分散度 比低合金者大,针叶也比较细,颜色蓝黑,低碳合金者为灰色。 典型的粗针状 M 呈针叶状,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整个马氏体分 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之间呈 120° 角度排列,高碳 M 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 M 呈布纹状,叫稳晶 M,低碳马氏体证针状,但晶界不清。淬火 M 颜色发白,普通制 样所得的 M 是梢经回火的,颜色由棕黄到蓝紫色。 正常淬 火 760-1100 AC1 淬火 400-760 1、 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硬度 相同时下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明显优于 马氏体,可以达到马氏体的 1~3 倍 2、上贝氏体——脆性,硬度较高(在同 一钢中比屈氏体稍硬, 比下贝氏体稍软) 3、 低温度范围内, 通过贝氏体转变所得 的下贝氏体具有非常良好的综合力学性 能,而且为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所采取的 等温淬火工艺或连续冷却工艺均可减少 工件的变形和开裂。 (在同一钢中比上贝 氏体稍硬,比马氏体稍软) 强化钢件的重要手段 片状马氏体:硬而脆的组织,需重新回 火提高塑性和韧性; 板条状马氏体:很高强度、良好塑性和 韧性、低脆性转变温度,缺口敏感性和 过载敏感性较低。 高的硬度和高的耐磨性, 应力有所降低, 韧性有所提高,主要用于刃具,量具, 拉丝模以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零件。 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
188 不锈钢 175-260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 铁素体 (F) α -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125-135 多为 200-270
片状珠光 体(P)
呈片状,片层一般稍弯曲,组织呈指纹状,其中白色的基底为铁 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 素体和渗碳体,黑色的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界面,渗碳体以颗粒 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 状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 的, 铁素体与渗碳体片 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190-220 层相间的组织 (铁素体 500 倍以下能分辨片者称片状珠光体,颜色由浅灰色--珠光; 240-320 占 88%,渗碳体占 12%) 500 倍以上能分辨片者称片状索氏体,颜色由浅棕色—深棕; 330-400 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片者称为屈氏体; 常温下为珠光体、 渗碳 体、 共晶渗碳体的混合 物, 由液态铁碳合金发 生共晶转变形成的奥 氏体和渗碳体所组成, 其含碳量为ω c=4.3% 在高温下形成的共晶渗碳体呈鱼骨状或网状分布在晶界处,经热 加工破碎后,变成块状,沿轧制方向链状分布; 当温度高于 727℃时,莱氏体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用符号 Ld 表示。在低于 727℃时,莱氏体是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用符 号 Ld’表示,称为变态莱氏体。含 C 量在 2.06%到 6.67%的液态 铁碳合金在降温过程中都会有莱氏体产生。
646-760
回火 马氏体 (α 马氏体) 回火 屈氏体 回火 索氏体 球化体 魏氏体 (W) 石墨
马氏体在 100-200℃回火形成, 马氏体针中析出的碳化物质点极分 散,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电子显微镜也极难分辨。颜色由浅棕 500-700 到子蓝黑色。一般那一硬度和外形与其他组织区别。 马氏体在 250-400℃回火形成。能见马氏体针方向,颜色暗黑,和 回火马氏体、下 B 较难区别,500 倍下不能分辨碳化物质点,在 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 3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