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
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
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等出于政治目的,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评价:1.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哲学家,是对希腊民主制度的否定。
2.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3.忽视了法律的作用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合身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着作。
坚持基督教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他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大影响,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他认为,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双城理论是古罗马时期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
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自然状态:在古希腊,“自然”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
近代,霍布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然法、自然状态、自然权利。
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
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
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已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
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
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的状态。
他明确提出人权是自然权利,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
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向欧洲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
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进一步摆脱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用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要求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以求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着有《政府论》上下篇等着作。
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社会契约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
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边沁:英国18、19世纪时的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着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
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提出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
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
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
功利主义:由边沁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做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论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1.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通过对古希腊政治生活的总结和升华,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对后世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是西方较为开放、进步、理性主义的政治传统的先驱。
3.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城邦制度是希腊独特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最显着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
受地理环境影响,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
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
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
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民主制度不仅使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政治思想不断丰富和繁荣。
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决定了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
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
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
尽管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但是,雅典的民主制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自由公民的特权。
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总的特征。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并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
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
因此,西欧人的基本观念是“基督教世界”,各个世俗国家只在人们观念中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中世纪国家以分封和私人占有为基础,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联系以分封时的契约为保障;并以此形成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中世纪的人不了解国家的独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国家概念的公民团体基础和法律基础。
因此,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据上风。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
“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
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理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是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着名人物,教权派思想在他这里得以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