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随日食月食形成而升腾》
------《日食和月食》评课议课《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前三课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础知识等。
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日食月食这种天文现象。
张一岚老师执教的《日食和月食》最大的亮点是“让思维的火花随日食月食形成而升腾”。
这是一堂充分展示我校新的教学模式新理念的科学课,是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卓有成效的课堂范例。
我校教学模式中的五要素在这节课中得以很好的诠释。
并渗透生命发展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因学定教。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张老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自主的课堂,思维碰撞的生命课堂。
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师和学生完全融为了一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改理念,张老师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知识内化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展现他们原有的潜质,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点让人陶醉:
一、教师的“导”拨动心弦。
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
弦。
张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欣赏了《海尔兄弟》、《宝莲灯》两部动画片,让学生知道河神遮住太阳,天狗吃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而不是民间迷信说法,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二、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张老师从预习质疑入手,找准学生的问题点,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利用问题空间,贯穿全课,成为本课的一个魂。
学生在个人发言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梳理,师生合作找准问题日食、月食的形成及发生的时间。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记录了学生由生活经验转向新知的心路历程。
在问题探究中,张老师引领学生共同欣赏了美丽的日全食并课件演示日食的形成过程。
在学路导航(一)的引导下自学教材53页内容,知道了日食发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为探究日食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进而确定实验方案,在学路导航(二)的引领下分组模拟演示日食的发生验证假设,从而使师生在解疑分享中,凸显知识的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演示,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让学生总结出日食形成的原因,然后欣赏科学家解释日食的成因,这既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又让学生知道他们中间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张老师在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扶放得当,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的成因张老师让学生在学路导航(三)的引导下,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试验进行小组探究,通过推理验证,分析从而掌握了月食的成因,把
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教师的“法”让思维开花。
体现在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从课的开头的情境创设,到课中视频的欣赏,课件的演示,日食、月食的师生情景游戏,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灵动的教学策略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升起。
总之,张老师抓住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多元发展的生命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永远有遗憾,如:需要我们永不懈怠的去追求、探索、创新,也许这正是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