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制度史 1.提秀斯的政治改革:(名词解释) 时间:公元前8世纪左右 背景(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土地私有化 (3)四大部落间交往频繁,但界限分明 (4)部落内部贫富分化 内容:(1)设立中央管理机关——雅典总议事会 (2)将雅典氏族的所有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手工业者,赋予贵族担任公职的特权 改革影响:统一的雅典城邦开始建立。 2.解负令:(名词解释) 梭伦改革时提出的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回因为负债而被卖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即解除人民先前负债的意思。 3.梭伦改革内容: (1)解负令。 (2)把全体公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高级官职,第二三等级的可以担任一般官职,第四等级的不能担任官职,但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第一二等级的公民担任骑兵,第三等级的公民担任重装步兵,第四等级的公民则担任轻装步兵。 (3)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各部落中,除第四等级外,其他三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担任代表)。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打破了贵族对立法、行政、司法的各种垄断,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改革了格拉古严酷的法律,除杀人犯外,废除了其他罪犯的死刑。 4.克里斯提尼改革: (1)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2)建立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负责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 (3)建立十将军委员会,颁布贝壳放逐法。 影响:彻底清除了氏族制的残余,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最后阶段。 5.贝壳放逐法:(名词解释) 贝壳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表决时,公民在贝壳或陶片上写上被放逐人的名字,如票数超过六千,此人即被放逐国外,十年之后方许回国。 6.伯利克里改革内容: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剥夺战神山元老院的权力。 (3)用抽签办法选举五百人会议议员,并给予每个议员生活津贴。 (4)扩大了陪审法庭的范围和职权。 (5)设立护法官。 (6)公民大会经常化。 7.如何认识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论述)p11-16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且由抽签产生,五百人会议议员也由抽签产生,抽签太随意了,太公平了。 (2)扩大了陪审法庭的范围和职权,陪审法庭过于庞大,而且在法庭上不依据犯罪事实,而依据辩论结果。 (3)公民大会经常化,需要大量的金钱来维护民主,代价太大,泛民主不可取。 ⒏斯巴达的贵族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内容]:(来库古改革) ①改革单一王朝体制,设立两个国王(权利:军事权、宗教权、经济权、行政权) ②设立贵族民主机构---元老院(28个人) ③设立公民大会—彼瑞拉 ④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五个检察官。(相当于雅典的护法官) 9.赛尔维.图里阿改革(简答) (1)把罗马人按财产化分为五个等级。财产不足数额和没有财产者不列等级,被称为无产者。 (2)按照财产等级规定兵役义务。 (3)创立“森都里亚”大会,公民按照上述兵役等级组成百人团。 (4)废除了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居民要在自己新的区域登记财产和户籍,居民登记每五年进行一次。 影响:标志罗马的建立。
10. 行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论述): 行省制的发展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①罗马对意大利实行不同的统治措施,在意大利之外则建立行省制度,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罗马一共建立九个行省。
②罗马对各行省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因而各行省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权利和地位并不一致,它们大部分都是向罗马纳税的降服地区,没有自治权利,但也有部分享有自治权的地区,还有少数是免税的自由公社,此外,还有一部分被称为“条件公社”的地区。 ③罗马起初派行政长官对各行省进行统治,后来则派罗马任期届满的执政官去担任行省的统治者,称为总督,总督治理行省的期限通常为一年,在任期内,他对行省拥有军事、民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④行省居民受到罗马及其残酷的剥削,一个地区被征服后,照例首先是遭受洗劫,然后便是种种沉重的赋税。罗马对各行省实行包税制度。
第二阶段:屋大维开始整顿行省制度,他把行省分为两类:元老院管理的行省和
直属元首的行省。前者由元老院任命曾经担任过执政官的人进行统治,后者为元首的直属领地,由元首直接管理。对于元首直接管辖的行省的事务,元老院无权进行干预,但对于元老院管辖的行省,元首则有权派遣全权代理官,招募军队,征收均税,行省也属于元首管辖。 第三阶段:戴克里先重划行省和行政区,全国被划分为101行省,意大利和罗马
城都分别成为行省。每10至12个行省合为一个行政区,全帝国共划分为12个行政区。行省由总督或副执政官管理,军民分治,行省总督或副执政官不兼兵权。行政区则由副近卫长官管辖,副近卫长官从属于近卫长官,每个奥古斯都有一个近卫长官,全国共两个近卫长官,因此军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奥古斯都和近卫长官手里。 11. 元首制:(名词解释) 公元前二十七年,屋大维获得了元首的称号,集军事、立法、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但是由于共和制的传统和影响仍然存在,因此他将共和时代的统治机构完全保留下来,利用旧的统治形式,行君主统治之实,这种用共和制外衣掩盖着的君主制被称为元首制。元首制是罗马帝国发展史中的第一阶段,到公元3世纪末被君主制取代。 12.戴里克先改革的内容: ①军事改革,将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逻军; ②划分东西罗马,设立四帝共治制度; ③重画行省和行政区; ④建立帝国官僚体制; ⑤建立专治司法体制; 13. 封建贵族民主制的特点: (1)君主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的直辖领地上行使主权。 (2)君主只和自己直接册封的封建领主有臣属关系,与自己的臣属分封的下属陪臣没有直接的臣属关系,即所谓:“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3)君主要受到贵族和教会的种种约束、限制和监督。 14. 库里亚大会:(名词解释) 早期的法兰西王国,由于王权的衰弱,国王在实行一切重大措施之前,都必须召开封建主代表大会进行讨论,这种封建主代表大会在法兰西称为“库里亚”大会。库里亚大会不仅享有决定国家一切重大政治措施的权力,而且还有权罢免国王和选举新的国王。 15. 路易九世改革: (1)改组库里亚大会,使库里亚大会完全成为听命于国王的咨询机构和贯彻执行国王旨意的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自此,库里亚大会分为两院,即财政院和司法院。 (2)采取多种措施打击封建贵族。a.1260年颁布敕令,严禁封建贵族在王室领地内进行私斗和战争,并允许骑士用金钱赎买为国王服兵役的义务,国王开始不再依靠封建骑士来为自己战斗,开始用金钱招募自己的军队。b.1260年的敕令还规定了所谓的“国王四十日“制度,即王室领地之外的封建主,如发生必须用战争才能解决的争议,必须从宣战时起的40日内,将争执的问题提交国王裁决。 (3)实行货币改革,在王室领地内统一发行货币,在王室领地之外,则用王室发行的金银硬币排挤各封建领地的货币。 16.三级会议:(名词解释) 时间:1320年 参加者:教士、贵族、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大主教、主教、高级僧侣,一般均由国王直接邀请。第三等级的代表,有的由国王邀请,有的由选举产生。 召开方式:根据国王的命令召集,国王利用三个等级内部的分歧来控制三级会议。 表决方式:三级会议中各个等级分别开会,表决时按等级投票,每个等级不论人数多少,均只有一票表决权。 作用:召开这个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讨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问题。国王为了开征新的捐税,弥补财政亏空,不得不征得各个社会阶级,特别是第三等级的同意,但各个等级在同意国王征收新税的同时,也往往迫使国王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向他们做出各种让步。因此三级会议对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 发展历程:三级会议最兴盛的时期是百年战争的时期,此后便很少召开,1789年,三级会议最后一次召开并引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17. 贤士会: 九世纪,不列颠各国出现了一种由国王不定期召集参加会议的所谓贤士会,参加会议的有主教、修道院长、亲王、郡长和贵族。贤士会的权力十分广泛,国王的一切重大决策均须由贤士会通过,贤士会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地方法庭无法判决 或涉及政府官员的重大案件都交由贤士会审理,另外,税收、外交、防务、分封等重要事务也在贤士会上讨论,特别是王位的继承人须经贤士会认可。国王颁布的许多重要法令,往往都是征得贤士会同意的,有的法令则是在国王签署后直接用贤士会名义发布。贤士会是日耳曼人军事民主制的贵族议事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形式。 18.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目的—加强皇权) (1)把原来已有的王室法院,划分为三个法院 (2)建立巡回法官制度 (3)规定了新的诉讼程序,无论骑士、市民或其他自由民均可直接向王室法院起诉从而极大地缩小了封建领主法院的管辖范围,限制了封建领主的司法权力。 (4)废除了神明裁判 (5)按照诺曼底人的古老习惯建立了陪审制度 19. 《自由大宪章》的内容: (1)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2)要征收捐税和免役金,需召开封建领主会议,按出席者之公意进行。 (3)不得强迫服额外军役,赋税按旧章征收,不得增加。 (4)任何自由人未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不得进行任何惩罚。 (5)有25名男爵组成监督机构,监督国王履行宪章条款。 20. 模范国会: 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了有大贵族、大主教和骑士、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会,因这次议会各等级代表无一缺席,故称为“模范国会”。在爱德华统治的35年里,议会共召开了50余次,议会不仅修改、补充旧的法律,而且制定新的法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得到了确认。 21. 亨利八世政府改革内容: (1)设立首席大臣。上承王命,下管众臣,成为政府实际上的最高首脑。 (2)将御前会议改为枢密院。枢密院在实际上成为秉承国王旨意的国家最高立法和行政机构。 (3)改革财政机构。亨利七世和他以前的国家财政由王室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经亨利八世改革之后,设置了六个部门或法院分管旧有的和新增的国家收入。
22. 黄金诏书: 时间:1356年 人物:查理四世 内容:(1)明确规定皇帝须由七个诸侯选举,肯定他们的选侯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