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授课人: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歌谱。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分发相关歌谱,组织教学,进行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的海洋里熠熠生辉,它就是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民歌。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民歌?民歌概述:○1民歌的概念:民歌,人民之歌,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大部分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表达劳动人民内心情感和生活场景的一种歌曲。
○2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
○3民歌的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新课教学:1、号子○1体验多体媒播放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色。
提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2探究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学生欣赏后讨论总结: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本曲音调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节奏明快、雄浑粗犷,衬词多于唱词,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合作讨论交流生活中看到的集体劳动的场景,体会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哼唱本曲主题旋律,感受旋律、节奏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劳动号子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拓展总结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
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二)山歌1、体验多体媒播放欣赏《赶牲灵》《小河淌水》提问:你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旋律各有什么特点?讨论总结归纳:《赶牲灵》(陕北信天游)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采用徵调式,四二拍子,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节奏自由。
这首歌把姑娘期盼心上人归来的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河淌水》(云南弥渡民歌),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把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有东方小夜曲的美称。
教师小结:旋律高亢悠扬,节奏自由。
歌词用语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咯听”“我尼”都是云南弥渡方言。
2、探究讨论总结山歌的特点: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
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苗族的“飞歌”等。
教师小结:山歌的旋律高亢、悠扬、爽朗、质朴,节奏比较自由。
有时为了使歌声传得更远,感情抒发得更充分,常常在歌曲开始时加一个吆喝性的喊句。
(教师示范学生学唱《小河淌水》的第一句吆喝性的喊句“哎——月亮出来……”)尝试学唱《小河淌水》第一段音乐,仔细体会山歌的韵味,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三)小调1、体验多媒体播放欣赏江苏民歌《无锡景》。
学生讨论听后感受并总结歌曲的特点。
本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婉转、软糯柔情。
节奏比较规整,吴侬软语的方言特征明显,富有江南特色。
2、探究合作让学生分组演唱《无锡景》第一句,对比感受江南小调的独特风韵,教师评价。
培养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小调:又称小曲,是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
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婉转。
总结探究: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各地民歌风格差异原因,并交流讨论。
受民族语言特点、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课堂拓展:当今社会同学们接触较多的是通俗音乐,很少接触民族音乐,但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对通俗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现在盛行的古风歌曲。
与此同时,民歌这种传统歌曲也在紧跟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1民歌新唱:唱法或通俗化、或艺术化,更加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感,更加讲究与追求音乐的意境美。
播放多媒体欣赏宋祖英、周杰伦合唱的《辣妹子》,体会用流行RAP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魅力。
○2民歌新编:对旋律进行重新编曲,改变节拍、节奏、旋律、配器等,让民歌也可以洋气起来。
播放多媒体欣赏千斤演唱组的《康定情歌》,体会民歌新编带来的震撼!课堂小结:汉族民歌丰富多彩,分布面广,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民歌多为口头流传,很多民歌已经失传了,希望通过课堂上对民族音乐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同学们能够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热爱我们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经典永流传!谢谢大家!八、教学反思: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
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虽然本课以欣赏为主,但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爱好,请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结合视频欣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进行范唱,更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更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还不够精炼,想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得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板书设计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一、民歌:人民之歌,口头创作、集体加工二、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三、民歌的三种体裁:1、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2、山歌——节奏自由3、小调——细腻婉转《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学情分析授课人: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效果分析授课人:教学中教师通过欣赏体验、探究、合作、拓展总结的教学方式对中国民歌进行了系统的鉴赏,真正实现汉族民歌的有效性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体裁形式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有目的的听赏内容,更容易准确地把握音乐要素的特点。
使了解了不同地域民歌,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
体会自然环境民俗风情。
方言、民众性格对民歌风格的影响。
是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材分析授课人: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内容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评测练习1、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关于民歌的表述正确的是()A.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不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
B.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虽然不借助曲谱,但传播是很严格的,一成不变的。
C.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