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实践】思维导图(教学概述、教学过程、原则与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模式)教学习题库(含答案)客观题1.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以分为()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C.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课程D.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2.将课程分为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3.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
(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结构课程4.为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的基础学力而让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称为()。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5.我国的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 )A.主要学科B.各门学科C.某专业学科D.某一门学科6.欧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7.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属于()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学生中心课程8.美国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和日本学科中的活动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A.间接经验B.直接经验C.学科知识D.专业知识9.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1.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利C.各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科的教学方法12.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13.课程资源指的是( )A.教师和学生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除了强制性和普遍性以外,还有 ( )A.发展性B.地域性C.基础性D.科学性15.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1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17.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18.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9.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20.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程( )。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活动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兼顾D.以分科课程为主23.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的教学理念。
A.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B.以学生为中心C.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D.以课程教学为中心24.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体现了( ) 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A.一级课程B.二级课程C.三级课程D.国家课程25.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参考答案】01-05:B D B C D06-10:A B B A D11-15:A A D C B16-20:C D D A C21-25:D C B C A主观题1.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认识的简捷性教学活动将要教授的内容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可以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具有认识的简捷性。
(5)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进行达到认识目的。
记忆方法:有领导的间接交往简捷且有教育性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忆方法:双基+四育+个性+创新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每一条均为简答)(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的间接性规律)①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②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③知识和智力的相互转化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的双边性规律)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②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记忆方法:双剑(间接)发育(双边-间接-发展-教育)4.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上好一堂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
(2)重点突出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记忆技巧:清(表达清晰)明(目标明确)正(内容正确)当(方法得当)序(板书有序)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点(重点突出)志(组织严密)气(气氛热烈)5.《班级授课制》优缺点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记忆技巧:教师主导集体教学,经济有效;不利因材,不利自主,缺乏灵活6.简述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记忆技巧:容(内容)量(分量)要(要求)改(批改)7.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备教材。
即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
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
即设计教学方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记忆技巧: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