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三峡一、教学设想《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
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
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
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
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设计者郄艳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三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背诵全文。
2. 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第教时一、导入新课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
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①据范读标出你误读或不会读的字的音。
②据范读划出朗读的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互相听一听)*展示字词(正音正字)(不举手,谁会了就大声读出来)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襄陵(xiāng)沿溯(sǜ)素湍(tuān)绝(yān)飞漱(shù)长啸(xiào)属引(zhǔ)哀转(zhuǎn)3.齐读:读出文章的韵律美,还要注意语句的节奏三。
合作学习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圈点翻译文章(小组不会的字。
词。
句挑拣出来,我们共同解答)2.展示:检查检测结果①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②古今异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漫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③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④重点词语重岩叠嶂(象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奔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舟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的;湍:急湍;急流溅起的雪白浪花)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着清波;倒影:倒映着影子)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3.大声读出你的译文,体会三峡的美。
4.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呢?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四、课堂小结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壹五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第教时教学步骤:一、检查并背诵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 作者描绘三峡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山、水)2. 找出描写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大声朗读出来。
3. 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展示:“两岸连山,……曦月”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齐背此段,注意这些字要重读。
4. 再来看水,找同学将描绘水的语句朗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①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季节顺序;由旺到枯)②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词。
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险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趣秋:寒、肃、凄、哀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悲③同样是写水,作者所用的词一样吗?你能说一说吗?夏——层层铺展——险春冬——动静结合——趣(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
“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
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
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秋——侧面描写——悲(“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
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5.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注意重读字。
6.通过我们的分析,朗读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写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三、拓展延伸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一三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一三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一三9米。
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一qi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资料,展开想像,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四、课堂小结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地方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板书: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三峡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雄奇秀美水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教学后记:①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对重点词语替换、改动,通过比较、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语言因素,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③“读”贯穿始终。
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分别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
语文课突出“读”,就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三一、课文悟读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一文历来被视为描绘三峡奇观的名篇,专家学者亦多将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作为赏析的重点。
教参在课文说明中更是开门见山地强调:“《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笔者以为,这多少有些悖逆作者的本意。
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固然有不少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其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
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
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
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
总之,全篇文章是122"水”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