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什么是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这两者有什么关系?选择被控参数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
答:
问题一:直接参数是指直接反映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参数。
间接参数是间接反映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参数。
问题二:间接参数与直接参数有单值的函数对应关系。
问题三:
1)选择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和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可直接测量的工艺参数为被控参数
2)当不能用直接参数作为被控参数时,应该选择一个与直接参数有单值函数关系的间接参数作为被控参数3)被控参数必须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4)被控参数的选取,必须考虑工艺过程的合理性和所使用仪表的性能
3-7选择控制参数时,为什么要从分析过程特性入手?为什么选过程控制通道的放大系数K0要适当大一些,时间常数T0要小一些,而扰动通道K f要尽可能小一些,T f要大?
答:
问题一: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参数可作为控制参数,选择不同的控制参数,就相当于选择不同的过程特性,而过程的动态、静态特性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和暂态性能.
问题二:控制通道的静态放大系数K0越大,表示控制作用越灵敏,克服扰动的能力越强,控制效果越显著.时间常数T0的大小反映了控制作用的强弱,反映了控制器的校正作用克服扰动对被控参数影响的快慢。
若控制通道时间常数T0太大,则控制作用太弱,被控参数变化缓慢,控制不能及时,系统过渡过程时间长,控制质量下降,所以希望T0要小一些.
扰动通道K f越大则系统的稳态误差也越大,这表示在相同的阶跃扰动作用下,稳态下被控参数将偏离给定值越大,这样显著地降低控制质量,所以选择K f要尽可能小一些。
时间常数T f的增大,扰动作用于控制回路的过渡时间加长,但是由于过渡过程乘上一个1/T f的数值,使整个过渡过程的幅值减小T f倍,从而使其超调量随着T f的增大而减小,因而T f要大。
3-9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中,测量变送中常遇到的有哪些主要问题?怎样克服或尽量减小纯滞后、测量滞后及信号传送迟延问题?
答:
问题一:常遇到两种问题:1、有些检测和变送器有一定的时间常数,将造成所谓的测量滞后和传送滞后问题;2、有些测量变送器的阻尼较小,测量信号中将叠加大量高频噪声信号,将引起控制质量恶化的问题。
问题二:
法一,选择快速的测量元件(大体上选择测量元件的时间常数为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的1/10以下为宜)
法二,正确选择安装位置,要将检测仪表安装在被控变量的变化反应灵敏的位置.
法三,正确使用微分单元,可以在检测变送器后面使用一块微分单元,也可以在控制器中使用微分调节规律
3-14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1适当的积分作用;2适当的微分作用.试问:(1)这两种情况对系统的稳定性,最大动态偏差、余差分别有何影响?
(2)为了得到相同的系统稳定性,应如何调整调节器的比例度delta,并说明理由。
答:
问题一: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积分作用,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增大了最大动态偏差,动态性能指标变差,消除了余差。
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当的微分作用,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最大动态偏差,动态性能指标变好,余差有所减小但是不为零。
问题二:为了得到相同的系统稳定性,在增加了积分作用的情况下,delta的值要增大,以弥补积分作用引起的稳定性下降;在增加微分作用的情况下,delta的值要减小,因为微分作用的引入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变好。
3—15微分作用规律对克服被控对象的纯滞后和容积滞后的效果如何?
答:微分作用的大小和被控变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变化率成正比。
当被控变量的滞后是由于容积滞后造成的,其被控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率是不为零的,此时微分作用的输出也不等于零;当被控变量的滞后是由于纯滞后引起的,则在纯滞后时间内,被控变量随时间的变化速度等于零,此时微分作用的输出也等于零,相当于没有作用。
因此微分作用可以改善被控对象由于容积滞后所带来的影响,而对纯滞后无能为力。
3-22一个热交换器,用蒸汽将进入其中的冷水加热至一定温度,生产工艺要求热水温度应保持定值(t±1摄氏度),试设计一个单回路控制系统.
答:
1、选择被控变量:热水的温度
2、选择控制参数:(冷水的流量、加热蒸汽的流量)
3、选择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型式
4、选择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和正反作用
5、选择测量变送器
5、画出系统流程图和结构图
1、过程控制的特点
过程控制系统由被控过程和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属于慢过程是因为被控过程具有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
过程控制的最常用的形式是定值控制
2、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分类
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
掌握从特定的控制系统中指出过程、检测与控制仪表(具体见课后习题)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基本概念
什么是被控过程
什么是数学模型
什么是过程通道、控制通道、扰动通道
什么是有自衡能力的被控过程、无自衡能力的被控过程
什么是试验法建模
过程建模的任务:确定模型的结构、确定模型结构中的参数值
基本过程环节建模
1、容器:流量的变化引起容器液位高度的变化
2、阻力器件:阻力器件一端的压力大小变化引起阻力器件另一端流量变化
3、传输带:引起流量纯滞后
4、定量泵:引起非自衡的原因
基本概念:相对误差、精度等级(会计算)
温度检测仪表:测温原理
一些使用注意事项(补偿导线的要求、补偿电桥的原理、热电阻三线制用法的原理)温度变送器:辨别零点调整、零点迁移的特性曲线的区别;温度变送器的主要功能模块
掌握DDZ三型调节器的电路结构,熟悉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做到看图写功能的程度。
1
A +
-
i
U s
U 01
U B
U R
R
R R
R R
R
F
T
011
2
U 0
R V o3
V o2
+
-A 3
V 02R D
C D
R p
∂1I d n
1I d
3
A +
-
B
U F
T
O
U C
i
U
1、执行器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两部分组成.
2、执行机构按照使用能源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标准的电压、气压信号为??
3、气动执行器相当于一阶惯性环节;电动执行机构相当于比例环节;气动执行器+阀门定位器相当于??环节。
4、掌握执行器的气开气关型式 5、掌握执行器的流量特性
调节规律和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关系
比例调节:缩小偏差;但调节后有稳态误差。
积分调节:清除稳态误差;但动态品质会恶化,包括调节时间、上升时间加长,超调量加大(最大动态偏差增大).
微分调节:有利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调节的动态品质,减小最大动态偏差;它本身对偏差大小没有影响;且易受干扰。
PID调节:其中P运算承担主要调节任务,在大偏差时,迅速有力地缩小偏差;D运算是主要在调节起始阶段,改善动态品质; I运算主要是在调节结束阶段消除稳态误差.
1、对过程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
2、控制方案的设计:性能指标的选择
被控参数的选择
控制参数的选择
检测变送器的选择
执行器的选择
控制器的选择
下图为某被控过程在阶跃输入下的响应曲线,请根据响应曲线的形状,讨论符合该形状的模型结构,并用作图法叙述求出其中一种模型的参数。
如下两图为某被控对象在P或者I调节规律作用下的扰动输入下系统输出曲线,请判断哪个图所示的为P调节规律,并说明原因.
y
t
y
t
如下两图为某被控对象在I调节规律作用下的扰动输入下系统输出曲线,请判断哪个图所对应的积分时间更大,并说明原因。
如图所示为一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工艺要求物料的出口温度恒定
在比较严格的一个值上。
请回答如下问题:
1)指出该系统中的被控变量、操纵变量、被控对象各是什么?
2)该系统可能的扰动有哪些?
3)该系统的控制通道是指什么?
4)试画出该系统的方块图。
5)选择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6)如果被加热物料易分解,试确定控制阀的气开、气关形式和控制器的正反作用。
7)试分析当被加热物料的流量突然减少时,系统的控制过程及各信号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