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谷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释词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

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随:跟随。

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汝:你。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文言知识“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

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

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

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

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1-2])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⑦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⑧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1.食:吃。

2.铛(chēng):一种铁锅。

焦饭:即锅巴。

3.主簿(bù):主要指掌管文书机要,办事务的官吏。

4.贮录:贮藏,收集。

5.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因被迫跳海死。

6.贼出吴郡:指在吴郡作乱。

7.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

8.未展:来不及。

9.于:在。

10.征:出征11遗:指陈遗遗(wèi)(归以遗母)意为:给予感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会有回报。

我们孝顺了父母,上苍也会感动,我们的孝心,一定也会和陈遗一样得到回报。

魏晋提倡以孝道治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足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

”篡权夺位者往往借提倡孝道来标榜自己,镇压别人,汉末魏晋的许多大名士死于“不孝”的罪名,如孔融、嵇康等等。

应该指出,统治者的提倡孝道是虚伪的,是一种权术而已,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喻世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宁愿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

小时候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了“二十四孝图”,知道了“老莱子娱亲”,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学小孩子做顽皮动作以博年纪更大的父母亲一笑;但这没有什么危险,如果要我去卧在冰上把冰化了去抓鱼来给父母亲吃,那我可能做不到。

我想,让我学学这个陈遗,背着一些锅巴逃命,除了有些累,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暂时可能还不是太难,当然如果太重跑不快,可能就有性命之虞,但总之还好些。

特别到最后,大家都饿得要死,有的已经饿死了,这时候的一块锅巴,那作用可就大了。

所以你看,孝顺父母不光是应该的,而且还有报应,因此,我们不应该提倡孝道吗?今天来讲这类故事,应该还有一些警示作用。

忠孝乃儒家礼教之根本。

但要看到,许多时候,许多朝代,统治者对“忠”的教育是乐此不疲的,他们热衷于“忠”,“无限忠于”、“三忠于四无限”等等,我们记忆犹新。

这很好理解,对统治者的“忠”以至于“愚”,这统治便容易得多。

而对于“孝”,我们真的是久违了,虽然偶然也能见到某处在评好媳妇、好家庭,但总没有成为主流,而只能是细脉流传,官家不加肯定,也不加弘扬。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需要好好体会。

歌颂了陈遗的孝心。

知胜之道原文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⑥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1、知:预见。

2、众寡之用:兵多兵少的运用(方法)。

3、虞:准备。

4、御:驾御,这里指牵制。

5、殆:危险。

6、故:缘故;原因7、百:虚指,多次的意思8、彼:他人,对方阅读启示既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这样才不会置身于危险中,这就是孙子提出的一个著名作战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处孙子《谋政篇》盲苦明.刘元卿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人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

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贤奕编.应谐》1.涸:干枯2.楯:栏杆上的横木,此处指“桥的栏杆”。

3.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沈:同“沉”,沉溺,拘泥。

4.蚤:同“早”5.道:经过6.攀:抓住7.兢兢握固:小心谨慎地抱住。

兢兢:小心谨慎8自分:自己认为。

分:预料,料想。

9毋怖:不要害怕。

毋:不要10第:尽管11马上12.长号:大哭大叫13 之:无实义14.力惫:筋疲力尽15.自哂:自嘲自讽哂:讥笑,嘲笑16夷:平坦17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中想。

沈:同“沉”。

沉溺,拘泥。

18执:拿19隅:角落,此指方面。

20 以:来21.矜言:矜持自负22 此:这个人23.省:反省24.已:通”矣“,了25.甚:很,非常26自分:自己估计自己。

己:通“矣”,了。

27苦:以…为苦我们不能沉沦于空虚苦受寂寥,固执地握住的一角自以为矜持严谨。

盲人固执己见,不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一味相信自己,作茧自缚,真当可笑。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不要被困难或自己的假想所吓倒。

有盲人经过干枯的小溪。

(盲人)在桥上不小心掉了下去,两手抓住栏杆上的横木,小心谨慎地牢牢抱紧(栏杆),自己认为手如果没有抓紧一定会掉进深渊了!过路人告诉他:“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就是实实在在的地面啊。

”盲人不信,握住栏杆大哭大叫。

时间长了,(盲人)筋疲力尽,手没有握紧掉到地上,于是自己嘲笑自己说:“哈哈!早知道是实地,何必累那么久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呢!”大路是很平坦的.只限于在空中想,守着某个一点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遭见贤尊原文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

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

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

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贤尊:父亲大虫:老虎肉脔(luán):肉块。

脔:切成小块的肉。

橡斗:即橡栗,或栎实。

橡树(栎树)的果实,外壳有刺毛欲:想要衔:咬,叼走:逃跑之:肉觉;不知不觉旦:早上谓:以为云:说郎君:对年轻男子的尊称约不可失原文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

是⑩日,饮酒乐,天雨④。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⑾焉⑤之⑥?”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⑦可不一会期哉?”乃⑧往,身自罢⑨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期:约定。

④雨:下雨. 名词活用动词⑤焉:什么。

⑥之:到……去。

⑦岂:副词。

表示反问。

可以解释为"难道“、"怎么”。

⑧乃:便。

⑨罢:停止,取消。

⑩是:这⑾将:将要,准备。

⑿哉:语气助词,啊。

(13):乃往:前往。

引导1.《魏文侯书》是后人编撰的以记载魏文侯生平事迹为主,兼及当时社会风情的史书.2.一个在平时生活中始终信守诺言的人,永远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魏文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言必行,行必果的优秀品质有关.道理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任何事物绝不可言而无信.文学常识魏文侯(?~前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姬姓,魏氏,名斯。

一曰都。

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

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魏文侯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更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

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

魏文侯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

在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

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

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

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

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

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

魏氏集中在晋东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

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