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原理(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图片公式

通信原理(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图片公式


七、什么是眼图?眼图模型、说明什么问题?
八、时域均衡:基本原理、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衡量均 衡效果?
一、数字基带系统和频带系统结构
一、数字基带信号(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1)
二元码:幅度取值只有两种“1”、“0”或“1”、 “-1”

单极性非归零码:用高低电平分别表示“1”和“0”, 如图6-1(a) 。一般用于近距离之间的信号传输 双极性非归零码:用正负电平分别表示“1”和“0”, 如图6-1(b)。应用广泛,适应于在有线和电缆信道中 传输。 单极性归零码: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脉 冲都回到零电位。如图6-1(c)。利于减小码元间波形 的干扰和同步时钟提取。但码元能量小,匹配接收时 输出信噪比低些
二、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4)
HDB3特点:保持AMI码的优点,三元码,无直流分量,主 要功率集中在码速率fb的1/2出附近(如图)。 位定时频率分量为零,通过极性交替规律得到检错能力。 增加了使连0串减少到 至多3个的优点,而不管 信息源的统计特性如何。
对于定时信号的恢复 是十分有利的。广泛应 用于基带传输与接口码。
Pv (w) = 2p å
¥ m =-
Cn d (w - mws )
2
Pv ( f ) = å
2
Cn d ( f - mf s )
2
故稳态波的双边功率谱密度
Pv ( f ) = å
¥ m =-
f s [ PG1 (mf s ) + (1 - P)G2 (mf s )] ? d ( f
mf s )..(6.1 - 14)
代入(6.1-26)得单极性非归零波形的双边功率谱密度
Ps (w) = Ts 2 1 Sa (p fTs ) + d ( f )..(6.1 - 30) 4 4
1 P = , g1 (t ) = - g 2 (t ) = g (t ) 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若设
ì ï 1 t £ Ts / 2 且g (t ) = í t ï î0
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一、数字基带、频带信号及其传输系统的结构
二、数字基带信号(消息代码的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 单/双极性非归零/归零码、差分码等 三、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AMI码、HDB3码等 四、什么是码间干扰?产生的原因、无码间干扰条件? 五、什么是部分响应系统?解决什么问题?实现方法。 六、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方法、最 佳判决门限。
但单个误码有时会在 接收端译码后产生多个 误码。
二、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5)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编码过程是: 先将二进制的代码划分成2个码元为一组的码组序列, 然后再把每一码组编码成两个三进制数字(+、-、0)。 因为两位三进制数字共有9种状态,故可灵活地选择其 中的4种状态。表5—1列出了其中一种使用最广的格式。 为防止PST码的直流漂移,当在一个码组中仅发送单个 脉冲时,两个模式应交替变换。如: 代码: 01 00 11 10 10 11 00 取+模式:0+(正) -+ +- -0(负) +0(正) +- -+ 取-模式:0- (负) -+ +- +0(正) -0(负) +- -+ 特点:三元码、能提供足够的定时分量,无直流成分,编 码过程也较简单。 但在识别时需要提供“分组”信息,即需要建立帧同步
Ps (w) = lim
T
E[ ST (w) ] T
E[ ST (w) ] Ps (w) = lim (2 N +1)Ts N
2
2

T = (2 N +1)Ts
N n =- N
则 sT (t ) = å
sn (t )

3、其中截短信号ST(t)看成是由一个稳态波(随机信号平均分 量)和一个交变波构成 N N N v ( t ) = P g ( t nT s ) + (1 P ) g ( t nT s ) = v (t )..(6.1 - 5) 稳态波: T 邋 n=- N 1 n=- N 2 n=- N n 交变波:uT (t ) = sT (t ) - vT (t )...(6.1- 6) ?
uT (t )
å
N n=- N
un (t )..(6.1 - 8)
其中: un(t ) = an[ g1 (t - nTs) - g1 (t - nTs)]..(6.1 - 9)
ì ï 1 - P 以概率P an = í ...(6.1 - 10) P 以概率 1 P ï î
一、数字基带信号(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4)
则G1 ( f ) = - G2 ( f ) = G( f ) = TsSa(p fTs)
代入(6.1-26)得双极性非归零波形的双边功率谱密度:
Ps (w) = TsSa2 (p fTs)..(6.1- 34)
见[例6-1]、 [例6-2]
一、数字基带信号(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7)
结论:(1)、一般随机脉冲序列的功率谱包括:连续谱和离散谱 (2)、连续谱总是存在的、离散谱可能没有 (3)、离散分量对于位同步、载波同步等问题十分重要 问题:数字基带信号采用什么样的电波形较为合适?
二、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3)
2、HDB3码(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是 HDBn码的一种。是AMI 码的改进 。其编码原理: (1)、先把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检查AMI码的连0情况串,当 没有4个以上连0串时,这时的AMI码就是HDB3码; (2)、当出现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 成与其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这个符号就称 为破坏符号,用V符号表 (3)、为保证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V符号也极性交替。 可变换4个0中的第一个0的符号,再变换之后的V符号 如: 代码: 1000 0 1000 0 1 1 000 0 1 1 AMI码:-1000 0 +1000 0 -1 +1 000 0 -1 +1 -1000 -V +1000 +V -1 +1 000 +V -1 +1 HDB3码:-1000 -V +1000 +V -1 +1 -B00 –V +1 -1
二、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6)
4、数字双相码或Mancherster码,也叫分相码 用一个周期的方波表示”1”,则用反相方波表示 “0”。 如代码:1 1 0 0 1 0 1 双相码:10 10 01 01 10 01 10如图(6-5a) 特点:二元码、在每个码元的中心部位都要发生电平 跳变,因此,不管信源中”1”、”0”分布如何,经 变换后,都没有直流分量,且频谱中存在很强的定时 分量,可以很容易从中提取出位同步信息,不受信源 的统计特性的影响。 但使得原数字信号的基带带宽加倍。 适用于数据终端设备在短距离上的传输。
一、数字基带信号(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5)
5、再求交变波的双边功率谱密度 对 uT (t )付里叶变换得 UT ( f )(6.1 19)
Pn (w) = lim
T
UT ( f ) (6.1 20)
2
2
E轾 U (w) 犏 臌T
2
E[ UT ( f ) ] T
2
..(6.1 - 24) ? Pn ( f )
s(t ) = å
¥ n =-
ì ï g1 (t - nTs ) 以概率P出现 s n (t ),其中s n (t ) = í ....(6.1-3/4) ï î g2 (t - nTs ) 以概率1 - P出现
一、数字基带信号(电波形)及其频谱特性(3)
2、随机脉冲序列通常是功率型的,故其功率谱密度为
f s P(1 - P) G1 ( f ) - G2 ( f ) ...(6.1 - 25)
6、整个随机基带序列的双边功率谱密度
Ps ( f ) = P u ( f ) +P v ( f ) = f s P(1 - P) G1 ( f ) - G2 ( f ) +
2
å
¥ m=-
f s [ PG1 (mf s ) + (1 - P)G2 (mf s )] ? d ( f
2
mf s )..(6.1 - 26)
整个随机基带序列的单边功率谱密度
Ps ( f ) = 2 f s P(1 - P) G1 ( f ) - G2 ( f ) + f s [ PG1 (0) + (1 - P)G2 (0)] ? d ( f ) 2å
¥ m=1 2 2
f s [ PG1 (mf s ) + (1 - P)G2 (mf s )] ? d ( f
...(6.1 - 11)
其中:Cn = f s [ PG1 (mf s ) + (1 - P)G2 (mf s )].....(6.1 - 13) 及: G1 (mfs) =ò¥
g1 (t )e ¥
j 2p mfst
dt
dt
¥ m =-
G2 (mfs ) = ò-
g 2 (t )e -
j 2p mfst
二、基带传输码的常用码型(2)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码 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 为传输码的+1、-1、+1、-1等。 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000 1 1 1。。。 AMI码: +1 0 0 -1 +1000 -1 +1 -1。。。 特点:三元码,无直流分量,主要功率集中在码速率fb的 1/2出附近(如图),低频成分 少。位定时频率分量为 零,通过极性交替规律得到检错能力。 主要缺点:位定时提取困难。虽可通过全波整流得到fb分 量,但当连零个数多时,fb分量特征小。功率谱分布与 信源分布与信源的统计特性关系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