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黔南南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方案(定稿)

黔南南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方案(定稿)

黔南南部职教集团组建方案(建议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贵州省“9+3”办关于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空间布局调整的通知》精神及黔南州委、州政府和黔南州教育局(黔南教职发〔2014〕2号)《关于制定全州职业院校空间布局调整方案的通知》要求,为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结合黔南南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人口数量,对黔南南部职业教育发展及服务方向进行功能定位,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优化整合现有职业学校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好黔南南部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服务能力强、办学水平高的职业教育集团,按照独山“一城六区”、平塘、三都产业园区建设的实际,特制定以独山大学城为主体,组建包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独山、三都、平塘县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为主要成员单位的黔南南部职教集团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和就业拉动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黔南南部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促进本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以独山大学城、园区建设为基地,黔南师范学院(独山校区)为依托,以骨干专业、特色专业为纽带,组建由黔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独山县、三都县、平塘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成员的,具有符合黔南南部显著区域性、行业性、鲜明特色的黔南南部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县县之间、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打造黔南南部职业教育品牌。

黔南南部职教集团的组建是以黔南州委、州政府、黔南州教育局为主导,在独山、三都、平塘县委、县政府具体统筹和指导下,依托黔南师范学院(独山校区)和黔南幼专,借助独山“一城六区”特别是独山大学城建设的良好优势,独山职校牵头,三都职校、平塘职校配合,融独山、三都、平塘三县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南部职教集团的组建实施,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大力推进黔南南部职教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化农村建设需求的专业,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三县人才分类培养、教科研整体开发,创新黔南南部职业教育新模式。

南部职教集团的组建,将有力地促进南部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三县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扶持地方企业提供强大的平台。

二、总体定位(一)基本概况1、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概况: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是独山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原分为教学总部和实训部,总部位于县三桥,占地面积为20亩。

实训部位于飞凤井,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占地面积为130亩。

2011年为加速独山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南部征地,并于2013初按照国家级示范性标准新建中等职业学校。

新建的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位于独山大学城东区,占地312亩,办学总规模6000人,总建筑面积10.68万平方米,其中校际共享资源(含图书阅览室、风雨操场与生活及附属用房等)0.59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2013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9月21日学校整体搬迁入住。

学校是贵州省“9+3”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学校,2004年被认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005年被贵州省扶贫办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点”,2006年被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单位”,2007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先进单位”,是黔南州电视大学认定的独山工作站,2013年被黔南州电视大学评为先进工作站。

2013年州级评估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

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实有112人(其中外聘教师35人);在册学生数为1827人;电视大学在册学员360人;已完成各种短期技能培训953人。

按照省政府教育9+3计划,至2015年,独山职校教师总数达到357人,在册学生数6000人,每年培训2000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200人以上。

学校先后开设有畜牧兽医、农学、幼师、建筑、烟草、花灯艺术、财会、文秘、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金属加工(车工)、焊工、服装设计与制作、电子电工技术等专业。

新校建成后,拟增设美容美发及形象设计、财会电算化、园林绿化、学前教育、家政及社区服务等专业。

骨干专业为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

学校总体规划为6000人的办学规模,计划每年招收中职学生2000人,电大(成人教育)学员200人,各种培训2000人次以上。

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以学生为中心,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学生”,走“长班与短班结合、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之路,让农民、学校和社会互动发展和受益,进一步促进我县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三都县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融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办学机构,始建于1986年,合并三都林业中学开办。

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三都县分校、县卫生职业学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农科所、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黔南分校三都函授站合并组建三都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2003年通过“省级合格职校”评估验收,2005年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县级培训基地,2010年被州人力资源和保障局批准为职业技能工种培训基地,2010年计算机专业和汽修专业通过州级合格专业评估,2012年根据办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办学宗旨是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65亩,校舍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汽修、电子、计算机、民族织绣、酒店等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价值346万元,计算机220台,图书1.25万册,250m环形跑道一个,塑料草坪足球场1个,塑胶篮球场2个,汽车训练场1个。

学校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民族织绣、学期教育、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十个专业,学生2327人,其中非全日制学生1579人,与黔南电大联合办有33个高等函授专业(班)学员517人,年培训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1000余人。

有教职工116,教师104人,其中外聘教师57人。

为落实好省政府2013年1号文件精神和响应教育厅“百校大战”号召,县委、县政府在2013年初决定异地选址新建三都县中等职业学校,新校选址在三合镇猴场新区。

新校建设总投资人民币2亿元,占地面积320亩,建筑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生可达到6000人,计划2014年底完工,2015年春季投入使用,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在开展“三通一平”工作。

学校已列入贵州省中职“百校大战”项目;民族织绣专业列入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资金170万已完成专业设备采购,建成了服装缝纫实训室、服装裁剪室、服装制作室、服装CAD微机室、马尾绣制作室、服装生产车间等实训室,并且已申报省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中央专项资金的实训楼和实训设备建设项目,已报经国家发改委,资金到位后重点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

3、平塘县中等职业学校概况:平塘中等职业学校坐落在平塘县城美丽的玉水河畔,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与县城新城区隔河相望,与平湖中学为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平塘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和全县各级各类文化技能培训基地,是贵州省实施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学校。

学校创办于1983年,1993年与平塘民族中学联合办学,2006年8月,学校恢复单独招生,学校名称为平塘县职业中学,2013年9月,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统一规范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名称的意见》(黔教职成[2013]117号)要求,学校更名为平塘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63亩,规划占地面积150亩,现有建筑面积19881平方米(其中12341平方米正在建设中,今年5月可投入使用),规划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现有专兼职教师114人(其中兼职教师66人),在册学生1826人。

现开设专业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和学前教育(与贵定师范联办)等专业,结合我县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需要,拟增设汽车运用与维修、茶叶生产与加工和民族工艺品制作(牙舟陶)等专业。

有各专业实训室15个,计算机200余台,图书6万余册,实训设备设施基本满足现有专业教学需要。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目的,以管理作保证,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确立“德技兼备,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育人目标,实施“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品行教育和技能训练,切实为学生铺就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之路。

2013-2015年,省实施教育“9+3”计划及中职“百校大战”项目,规划总投资3417.5万元,到2015年,在校学生发展到2100人以上,专兼职教师达140人,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5450平方米。

(二)发展定位1、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方针;立足本地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把学校建设成为黔南职教中心初中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黔南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体制改革的实践区。

通过建设,使学校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能力大幅度提高,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建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

学校目前实训设备总价值为1200多万元,按照独山大学城总体规划,今后几年逐年添置设备,特别是加大重点专业师资、设备投入,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为校园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学生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此,根据独山区位特点和实际,拟实施以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农村医学专业等为重点专业建设,以计算机应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为辅助专业的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发挥“雨露计划培训”机构的职能,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履行好“黔南电大独山工作站”工作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三年时间,把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