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_张九龄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 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 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应写于开元二十四 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 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学习指导: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诗歌,注意字 音和感情,初步把握诗歌大意。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 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 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生” 字好在哪里? 本句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 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 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 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写月景,点明题中的 “望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 富有动感。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 。
结语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 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 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 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 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 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 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 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 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达标测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 “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 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 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 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 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 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 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有哪些?
2.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解析】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 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 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 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 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 照出也。” 【答案】 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 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 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 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重虚写(化实为虚)。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 内容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 怎样复杂的情感?
从“悲”“欢”“离”“合” 四个层面分析唐宋诗词中“月” 的意象。
一、悲——永恒与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 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 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 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 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 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 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 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露滋”有何意味? “怜”应有怜爱之意。 “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 意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 思难抑的情形。
5、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蕴含了什么 样的情感?如何理解?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 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 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 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 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 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 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 尤觉韵味深长。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逢行 》 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浣溪沙 》晏殊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李商隐
2、月与爱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欧阳修 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晏几道《六么令》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 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 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张先
望 月 怀 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遥夜:长夜 竟夕:整个晚上 怜:珍惜 滋:滋润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意谓把月光抓在手中 佳期:指聚首的时候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 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 都在想念着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 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 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 了什么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 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 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 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 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 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 “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 “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 “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三、离——分别、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四、合——团聚、团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3、其他美好的事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 《山石》
总之,在唐宋诗人的笔下不论是 描绘美人,美景还是抒写爱情的 作品,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 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 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 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 幻化为温情与喜悦,浪漫与温馨。
学习指导二:再读诗歌,探究诗意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生”字 好在哪里?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艺术 手法? 3、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露滋” 有何意味? 5、“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蕴含了什么样的 情感?如何理解?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 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 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 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 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鬓发。③清辉:指月光。 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 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1.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 情。 【解析】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都刻画了一个忧心 忡忡的人物形象。未解忆长安可以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 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 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 出“怀远”的情感。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 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 而暗示了“怀”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 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 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 写相思的客观情状。七、八句写如此良辰 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 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2、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 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3、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4、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 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 了理想的光彩。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 内容作简要分析。 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构 思巧妙。杜诗从妻子独自望月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王 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来写自 己的乡思。委婉曲折,动人心弦。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 怎样复杂的情感? 用一“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 情。但杜诗中的“独”字,是用小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 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 限爱怜,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 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