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月怀远古诗拼音版_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鉴赏

望月怀远古诗拼音版_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鉴赏

望月怀远古诗拼音版_张九龄望月怀
远古诗鉴赏
【--情人节祝福语】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望月怀远》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望月怀远》赏析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

或描绘月亮的清幽,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寄托相思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或表达悲苦之情,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或表达高洁的志向,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或引发人生的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

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

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
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

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颔联,直露情感,从想象之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望月之后的自然生发。

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多情的人儿怎能忍受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当空照,平时多么美好的月亮,此刻却是多么的无情啊,它不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是照样高挂空中,将月光尽情挥洒!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

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
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

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

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

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

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

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
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

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拓展阅读: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3—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广东韶关) 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 曾祖张君政, 做过韶州别驾, 祖父张子虔, 曾任窦州录事参军, 父亲张弘愈曾为索虑丞。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 勤奋好学, 学识渊博, 能诗善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 697) 中进士, 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为太子, 举天下文士, 亲加策问。

张九龄由于对策优秀, 升为左拾遗, 不久, 玄宗即位, 调任左补阙。

由于才学出众, 办事沉稳公平, 其时吏部考试, 由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 x ī) 考其等第, 前后四次都做得公允无误, 为人称服。

开元十年(722) 调任司眅员外郎。

当时张说做宰相, 他与张九龄同姓, 对张九龄尤为器重, 张说欣赏他的文才, 常对人说: “后出时人之冠也。

”张九龄也视张说为知己, 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开元十一年(723) 张九龄擢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禅, 张说以宰相的职位自选定玄宗的随同官员, 许多是中书、门下二省官员, 封山礼毕, 皆加晋阶, 张九龄提醒张说, 不要随便晋官, 但张说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 结果晋官之举动, 受到朝野内外所
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引术士占星, 徇私。

”张九龄曾事先提醒过张说, 要他对宇文融加以防备, 但张说对张九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 结果张说被罢官闲赋, 张九龄由于和张关系密切, 亦受牵连, 先改任太常少卿, 后又出为冀州刺史。

张九龄以老母在乡, 冀州路途遥远, 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

玄宗许之, 改为洪州都督, 继而转桂州都督, 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730), 张说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 因而, 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 集贤院学士, 副知院事。

适逢朝廷起草赐渤海国诏书, 无人胜任, 张九龄援笔立成, 不久转工部侍郎, 知制诰, 后转中书侍郎, 因母丧归乡里。

开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复张九龄的中书郎职务。

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

第二年, 改任中书令。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
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卒谥号“文献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

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

“九龄”的意思为“长命百岁”之意,体现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