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从史传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
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
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
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
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
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
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
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曹操,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毁誉参半,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
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
我这里说曹操,将选取两个角度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曹操;事家;政治家;残忍;奸诈目录摘要 (1)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3)2.1曹操的历史真面目 (3)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 (3)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4)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5)2.1.4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6)2.1.5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人 (7)2.2曹操之丰满的文学形象 (8)2.2.1曹操的文学形象的形成 (8)2.2.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3)第一章前言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
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
我这里说曹操,将从史传和《三国演义》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2.1曹操之历史的真实面目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首先,让我们看看史籍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少年曹操还曾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回答说:“子治世治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兖州大乱,陈宫等人认为:“今天下分裂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之牧州,必宁生民。
”曹操遂出任兖州牧。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王俊曾对刘表说:“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
”;初,桓帝时又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这是曹操的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
《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最后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认为曹操用兵“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是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纲鉴易知录》中对曹操的评价就更高,“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阵,意态安闲,如不欲战;及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涕泣,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在《全唐文;李世民;祭魏太祖文》中李世民说:“帝(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唐玄宗李隆基自比于曹操,常常自称“阿瞒”;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在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也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是后世人们和一些帝王对他的看法。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曹操在历史中的真面目呢?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的政治理想,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为政策略,这是他和他同时代的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的理想和那些仅仅想要攻城掠地和大权独揽的诸侯列强不是一回事情。
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三国志;武帝纪注》“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他就全面推行了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曹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
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司马光说曹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而且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同时,他发布了“屯田令”,这个命令包括军屯和民屯,军屯是正规军在驻地开辟田地种粮自给,民屯是召集流民开垦种地,在经历过大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各地,自然有那么多的好土供屯田耕种,自然容易出不错的收成。
这个命令的出台对曹操原来面临的军粮威胁逐渐的减小,使他不至于象吕布或者袁术因为军粮威胁而灭国,同时由于军粮的来源有了新的渠道,可以减少对自耕农的剥削,客观上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有他的积极意义。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这是曹操在统一北方所作的积极的贡献。
他在用人上更有他的独到之处,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的个人魅力。
曹操爱才。
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没有什么是非可言,他对人才的的最集中的,也是最伟大的体现就是在他的《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曹操尊重人才,实际,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眼光,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
曹操的第一次求贤令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时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刘备占有南郡等地,立足于荆州。
此后建安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又两次下求贤令,当时刘备已攻破成都,占有两川之地,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形成,而曹操也已有六十三岁,壮士暮年,却大业未成,内心忧虑,求贤辅佐。
唯才是举这个思想是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的,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几欲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而拥有北方天下?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
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
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都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颌;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最重要的是曹操善于用才。
《三国志;诸葛谨传》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魏书》)孙权也说操:“御将,自古少有。
”在安排武将上,曹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
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
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
因此,应该说,首先不能否认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曹操富有韬略、足智多谋,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
曹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
曹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例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合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
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
例如当曹操与吕布争夺兗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
荀彧劝阻之。
曹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兗州。
接着徐州也归附了。
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曹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
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