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特色题型精练专题一文言语段翻译(一)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
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
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
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1)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取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是张衡所提出的。
(得分点:“事”“夺”“建”,判断句,句意正确。
)(2)有人到张衡那里告修江都宫的宫监,张衡不为他处理,回去以后(却)把状纸交给那个宫监,那个告状的人更被宫监刁难了。
(得分点:“诣”“以”“困”“为……所”。
)参考译文张衡,字建平,是河内人,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有刚直的风骨。
等到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时,张衡被授予扬州总管掾的官职,晋王很亲近信任他。
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取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是张衡所提出的。
不久(皇帝)命令张衡监督修建江都宫的劳役。
有人到张衡那里告修江都宫的宫监,张衡不为他处理,回去以后(却)把状纸交给那个宫监,那个告状的人更被宫监刁难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崇文,字崇文。
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
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衣冠胁污者诣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
(得分点:“后”“罪”“军”,句意正确。
)(2)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全都保住了性命。
(得分点:被动句“衣冠胁污者”,“诣”,“活”的使动用法,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高崇文,字崇文。
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
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日期,(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
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全都保住了性命。
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劳。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
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
事竣还家,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费)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
(节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 (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费)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事情结束回家,多次请求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他得以重新起用任职。
(得分点:“竣”“致仕”“交章”“乃”,句意正确。
)(2)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和费宏是奸党,他们两人于是请求离职还家。
(得分点:“明年”“讦”“遂”“乞归”,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石珤,字邦彦,是藁城人。
嘉靖元年他受命前往祭祀阙里和东岳。
事情结束回家,多次请求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他得以重新起用任职。
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和费宏是奸党,他们两人于是请求离职还家。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
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
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
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
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节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1)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
(得分点:定语后置句,“至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句意正确。
)(2)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百姓将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得分点:“比”“罪”“顾”,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王克敬,字叔能,是大宁人。
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
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王克敬到任后,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
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
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
王克敬说:“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百姓将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
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
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都救济乡邻,来他家吃饭的有一百多家。
(得分点:“粗粝”“赈”“客”,句意正确。
)(2)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供给),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得分点:“资”“荒耗”“图”,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伏湛,字惠公,是琅琊东武人。
刘玄即位,任用他做平原太守。
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慌骚动,而伏湛独自很安逸,教学不停止。
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都救济乡邻,来他家吃饭的有一百多家。
当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他,伏湛上疏劝说道:“渔阳以东,本是边塞,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
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供给),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
广南转运王延范,高氏之亲也,知广州徐休复密奏其不轨,且言其依附大臣。
上因琪入对,问延范何如人。
琪未知其端,盛言延范强明忠干,上意琪交通,不欲暴其状。
琪素有文学,颇谐捷。
在使府前后三十年,周知人情,光通吏术。
在相位日,百执事有所求请,多面折之,以是取怨于人。
(节选自《宋史·宋琪传》) (1)盛言延范强明忠干,上意琪交通,不欲暴其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执事有所求请,多面折之,以是取怨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宋琪)大力上言王延范精明强干,皇上认为宋琪与王延范勾结,不想公开这一情况。
(得分点:“盛”“交通”“暴”,句意正确。
)(2)百官有所请求,他经常当面拒绝他们,因此被人们怨恨。
(得分点:“面折”“以是”“取怨于人”,句意正确。
)参考译文宋琪,字俶宝,是幽州蓟人。
广南转运使王延范,是高氏的亲戚,广州知州徐休复密奏他图谋不轨,并且上言他依附大臣。
皇上趁宋琪入朝廷对,询问王延范是什么样的人。
宋琪不知事情的起因,大力上言王延范精明强干,皇上认为宋琪与王延范勾结,不想公开这一情况。
宋琪一向博学能文,非常诙谐,才思敏捷。
在节度府前后三十年,了解世态人情,尤其通晓做官之道。
任宰相时,百官有所请求,他经常当面拒绝他们,因此被人们怨恨。
(二)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赵赞,字元辅。
本名美,后改焉。
父延寿,尚明宗女兴平公主。
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
及受诏移军,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