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2.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A、社会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全国大陆的统一D、三大改造的完成4.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七届三中会议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A、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B、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C、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D、一条发展生产力的路线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A、利用、团结、教育B、利用、限制、批评C、利用、限制、改造D、利用、团结、批评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A、经销代销B、加工订货C、统购包销D、和平赎买10.在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大陆的统一C、三大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11.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是()A、三大改造的开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D、“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二、多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B、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C、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D、中国社会开始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E、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国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土地问题解决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B、没收民族资本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C、个别公私合并D、全体行业公私合并6.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B、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不当C、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错定为资本家D、合营后改组、合并过急E、商业网点撤消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A、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8.“三反”运动中的“三反”指的是()A、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B、反浪费C、反官僚主义D、反偷工减料E、反贪污9.“五反”运动中的“五反”指的是()A、反浪费B、反偷工减料C、反偷税漏税D、反行贿E、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F、反对盗窃国家财产三、简答题1.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有哪些?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四、论述题1.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意义和经验教训2.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D4.A5.C6.A7.C8.C9.D 10.C 11.C二、多项选择题1.ACE2.ABCD3.AB4.CD5.ABCD6.ABCDE7.ABCD8.BCE9.BCDEF三、简答题1.答:(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实行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
(2)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是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
因此对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2.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它是总路线的主体;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另外,这一路线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就总有“求纯”的倾向,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论述题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逐步完成的。
它的任务是:(1)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资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定增长。
(5)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这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很必要的,而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压得太低也是不适当的。
所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不能片面地强调重工业。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
要加强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3)要正确地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充分地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在搞好综合平衡的条件下,要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办法和经验。
2.答: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农民引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
中国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革命的主力军。
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几个阶段。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定息”赎买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4)正确掌握农民的阶级政策。
(5)区别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把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和对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资本家的个人专长,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