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赴苏州、昆山考察学习报告(精)

关于赴苏州、昆山考察学习报告(精)

关于赴苏州、昆山工业园区考察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全市“项目年”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2007年4月15日至20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AA 同志带队、各县(市)区分管工业的县(市)长、经济局局长参加的考察组,赴“长三角”地区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苏州、昆山的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现将学习考察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苏州市及苏州、昆山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1、苏州市基本情况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

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00多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00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600亿美元,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

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 产业占全部工业35%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地区三产比重为1:66:33。

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引资总量同上海市不分上下。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

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

三年完成“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雨水、通讯、有线电视畅通及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98年跨国公司开始进驻。

园区开发建设十多年来,在中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有6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投资项目101个,其中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 60个,投资额 10亿美元项目 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超 3000万美元。

主要产业为半导体、光电、汽车和航空零部件。

主要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投资接近50%。

截止2006年末,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累计上交各种税收546亿元。

2006年,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3亿元,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多项指标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

同时,每万元GDP 耗能0.43吨标准煤,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科技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中国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之首。

3、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昆山市为苏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行政区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下辖十个镇、一个开发区,户籍人口67万。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开始建设,七年后被定为国家级开发区。

截止2006年,昆山开发区累计注册民营企业3764户,批准外资项目1357个,合同利用外资10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6亿美元。

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31个,独资项目1114个。

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台商投资占65%,“三分天下有其二”;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

2006年,昆山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9.3亿元,占昆山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三产比重为0.1:83.8:16.1。

全区完成工业2028亿元,其中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占97.6%;园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规模占66%,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精密机械产业经济规模占13.6%;轻工、纺织、食品等民生用品工业经济规模占10.5%。

二、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苏州(中新)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

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1、依托区位优势, 引进外资企业。

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极宣传苏州工业园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

经过不懈努力,从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6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投资项目101个。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在浦东设立办事处,借助浦东机场距离昆山不远的交通优势吸引了45%的在上海市的外商到昆山投资建厂,为浦东外商企业当好配角,为汽车、电子等产业提供配套产品,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

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

最先进驻园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都需要配套,因此,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IT 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台湾IT 产业投资商相互影响、相互配套而以商招商,最终形成了积聚效应,使更多的台湾企业到昆山开发区投资。

截止2006年末,台湾100多家大企业中已有30多家进驻开发区发展。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起步—全面—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园区企业主要为单纯加工出口,即来料加工出口,经济规模比较低。

从2000年开始至今,园区注重经济转型,企业生产由加工出口转为出口加工,即由生产配件出口到生产整机出口,提升了发展水平。

园区三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由过去只生产配件到今天生产主机,大大提升了该产业在开发区的主导地位。

仅在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338亿元,占园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6%,居开发区经济首位,全年生产笔记本电脑2571万台,数码相机760万台,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苏州工业园区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

先后建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软件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超过20万平方米;设立了总额达10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 设计、软件开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先后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市软件评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投资近30亿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网络,形成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等三大人才引进网络。

目前,区内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60余家,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2万名;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

一是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公务员近1800人次到新加坡学习,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初步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为园区建设服务的新理念—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违规的事情不能不做,以此推进园区建设。

三、加快丹东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设丹东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

规划先行,对我市来讲,就是在现有企业和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先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即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即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

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市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按照市场化运做,尽量按照高标准、比较超前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

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的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

根据我市实际,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在人民币200万元/亩左右,即每平方公里人民币30亿元。

三是要坚持“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变更规划。

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中新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如果短时间内没有项目,就在土地上栽种树木。

也就是说,在园区建设上,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不要随意性太强,尽可能使规划保持不变。

(二)要把引进大项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来抓。

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

在这方面,苏州和昆山工业园区的经验给了我们以下两点重要启示:一是抓项目一定要集中全力,突破一点,以点带面,以商招商。

根据丹东的实际,我们急需抓住一个重大项目落地,只要我们能引进一个世界500强或者是跨国公司(包括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到丹东落户,我们就赢了。

所以,全市上下,应当选择和瞄准一个目标,想方设法,不遗余力,集中全力,争取拿下,并在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然后,由他们去现身说法,宣传丹东,吸引其他的合作伙伴和投资商。

苏州工业园在一个5平方公里的地方,吸引了42个跨国公司的项目落户,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关系,为丹东推介项目。

这里包括在中央和国家工作过的老领导、老上级,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这些领导同志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的高层,都有一些直接关系,是我们难得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为丹东推荐和介绍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