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轴向拉伸和压缩解读

轴向拉伸和压缩解读


X 0 FN 4 FD 0 FN4= F
FD
FN1 2F, FN2= –3F, FN3= 5F, FN4= F
FN1 2F, FN2= –3F, FN3= 5F, FN4= F
轴力图如下图:
OA
BC
D
FA
FB
FC
FD
FN 2F +
5F
+
F
x
-
3F
总结上面例子得到以下结论: ➢轴力只与外力有关,截面形状变化不会改变轴力大小; ➢集中外力多于两个时,轴力以分段函数表示,以集中力作用 点、分布载荷起止点为界点; ➢轴力等于脱离体上所有轴向外力的代数和; ➢求轴力时外力的符号法则:
第2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与实例 §2.2轴力及轴力图 §2.3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2.4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基本试验 §2.5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2.6拉压杆的变形 §2.7拉压变形的超静定问题 §2.8应力集中的概念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与实例
一、轴向拉压的工程实例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平面假设; •各横截面沿轴向作相对平移,两截面间各纵向线绝对变形相同, 应变ε也相同;
•横向线与纵向线始终保持垂直,切应变γ为零。
4、应力的分布规律—— 沿横截面均匀分布
从平面假设可以判断:
F
(1)各纵向纤维应变相等——各点处正应力
相等,为常量。即正应力在截面上均匀分布;
F 4F 8F 5F FN1 0
FN1 2F
OA
BC
D
FA
FB
FC
FD
求AB 段内力:
X 0
FN2
BC
D
FN 2 FB FC FD 0
FB
FC
FD
FN2= –3F,
求BC段内力:
FN3
C
D
X 0 FN3 FC FD 0
FN3= 5F, 求CD段内力:
FC
FD
FN4
D
F
FN (+)FN
F
F
FN (-)FN
F
同一位置处左、右侧截面上内力分 量(轴力)必须具有相同的正负号。
二、轴力图
1、定义: 表示轴力沿杆件轴线变化规律的图形
F
F
横坐标代表横截面位
置,纵轴代表轴力大小。
FN
标出轴力值及正负号 。
2、轴力图的意义
+ x
① 直观反映轴力与截面位置变化关系; ② 确定出最大轴力的数值及其所在位置,即确定危险截 面位置,为强度计算提供依据。
工程桁架
二、轴向拉压的概念
(1)受力特点:外力合力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 (2)变形特点:杆沿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
FN1
B
A
C
F
FN2
FN1 FN2
以轴向拉压为主要变形的杆件,称为拉压杆或轴向承载杆。
F
F
轴向拉伸:轴向伸长,横向缩短。
F
F
轴向压缩:轴向缩短,横向变粗。
§2.2 轴力及轴力图
一、轴向拉压杆横截面的内力 1.内力 —— 轴力(用FN 表示)
FNAB 2F
C
FNAB 150MPa
A
三、轴向拉压杆任意斜面上应力的计算
1、斜截面上应力确定
F (1) 内力确定:
F
FN= F
F
(2)应力确定:
x
FN
①应力分布——均布 F ②应力公式——
p FN
p
FN A
F A
cos
F cos
A
cos
p
FN A
F A
cos
F cos
A
cos
X 0,
FN P 0
FN P
例:已知外力 F,求:1-1截面的内力FN 。
解:(截面法确定)
1—1
①截开
F
②代替,FN 代替 ③平衡
F ∑X=0, FN - F = 0,
FN = F。
以1-1截面的右段为研究对象: FN
内力FN 沿轴线方向,所以称为轴力。
F FN
F
2、轴力的符号规定: 拉伸—拉力,其轴力为正值。方向背离所在截面。 压缩—压力,其轴力为负值。方向指向所在截面。
(2)切应变γ为零,故截面上无切应力。
5、应力的计算公式:
FN dA A
A FN
FN
A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N m2
pa
N mm2
Mpa
6、拉压杆内最大的正应力
等直杆: max
Hale Waihona Puke FN max A变直杆: max
FN A
max
7、正应力的符号规定——同内力
拉应力为正值,方向背离所在截面; 压应力为负值,方向指向所在截面。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材料 的力学性能可通过实验得到——常温静载下 的拉伸、压缩试验。
§2.4.1低碳钢和铸铁的轴向拉伸试验
8、公式的使用条件
(1) 轴向拉压杆(即杆端处外力合力的作用线与轴线重合); (2) 杆横截面沿轴线变化不是很剧烈; (3)只适用于杆件离力系作用位置稍远的区域。
例 试求图示结构AB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已知:F=30KN,A=400mm2
A
解:
F D
a
a
B a
MC (F) 0 F 2a FN AB a 0
法则1:外力“左左右右为正”(即左段外力向左为正) 法则2:外力“离开截面为正,指向截面为负”
§2.3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
作出假设
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推导思路:实验→变形规律→应力的分布规律→应力的计算公式
1、实验:
受力前:
受力后: F
F
受力前:
受力后: F
F
2、变形规律:
横向线——仍为平行的直线,但间距增大,长度减小; 纵向线——仍为平行的直线,但间距减小,长度增加。 3、平面假设:由表及里进行推断——
例 图示杆的A、B、C、D点分别作用着大小为FA = 5 F、 FB = 8 F、 FC = 4 F、 FD= F 的力,方向如图,试求各段内力并画出杆 的轴力图。
OA
BC
D
FA
FB
FC
FD
FN1 A
BC
D
FA
FB
FC
FD
解: 求OA段内力FN1:设截面如图
X 0 FD FC FB FA FN1 0
3、斜截面上最大应力值的确定
F
x
FN
cos2 ,
2
sin
2
( 1 ) max :
0,
max 横截面上。
( 0)
(2) max :
450
max
2
(
2
)
450斜截面上。
§2.4 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基本试验
力学性能: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在变形和 破坏方面所表现出的力学特性。
p cos cos2 F
p
sin
2
sin
2
2、符号规定
⑴:斜截面外法线与 x 轴的夹角。
p
由 x 轴逆时针转到斜截面外法线——“” 为正值;
由 x 轴顺时针转到斜截面外法线——“”为负值
⑵σ:同“σ”的符号规定。
⑶τ:在保留段内任取一点,如果“τ”对该点之矩为顺 时针方向,则规定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