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课件2018版 03血液 护理本科 人卫第四版

生理学课件2018版 03血液 护理本科 人卫第四版


24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靶点:晚期红系祖细胞
– 合成 :肾间质细胞
– 刺激因素:缺氧
• 性激素:雄激素
25
四、白细胞生理
• 4.0~10.0 ×109/L
26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渗出 • 趋化 • 吞噬
– 中性粒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 分泌
– 嗜碱性粒细胞
• 组胺、白三烯
成及其功能、横桥周期 •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 思维扩展:结合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分析如何 使手术麻醉患者身体肌肉松弛。
2
肌松药
• 抑制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
– 抑制终板电位Ⅼ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
•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 筒箭毒碱 – 持久的去极化终板电位Ⅼ持续激活乙酰胆碱受体
• 去极化型肌松药
• 琥珀胆碱
3
考研真题
• (2007)下列关于骨骼肌终板电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 是:
A 其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无关 B 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总和 C 由Ca2+内流产生 D 只去极化,而不出现反极化
• (2017)下列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纵管的作用是将电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
34
前情回顾
• 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组成、血量、理化特性 • 红细胞生理:形态、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 • 白细胞生理:数量、生理特征
• 血小板生理:数量、生理特征、功能
• 思维拓展:根据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分析导致贫血的
原因可能包括哪些?
35
贫血的病因
晶体渗透压 形成 大小 作用 晶体物质 (Na+、Cl-) 300 mOsm/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胶体物质 (血浆白蛋白) 1.3 mOsm/L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14
血浆渗透压
• 等渗溶液 – 0.85%NaCl – 5%葡萄糖
– 等张溶液
15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 丑上》
• 约占体重的7~8% – 失血 < 10%:可代偿
– 失血达20%:失代偿
– 失血达30%:危及生命
12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颜色 • 比重 红细胞 • 黏度
• 血浆渗透压
• 酸碱度 – 7.35~7.45 – 缓冲对:NaHCO3/H2CO3 –肺
–肾
13
血浆渗透压
• 溶质颗粒数目 • 300 mmol/L
• (2017)生理止血过程中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的 主要原因是:
A 血管内皮受损,PGI2生成减少 C 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
B 血小板释放ADP和TXA2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37
学习目标
•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了解血小板在生理 性止血中的作用 • 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过程、特点;熟悉凝血因子的种
• 红细胞容量减少
– 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 生成部位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 • 造血原料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溶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
36
考研真题
• (1990,1996,2002,2011)下列哪些情况使血沉加快:
A 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 B 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 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 D 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
– 血红蛋白
• 男性120~160 g/L • 女性110~150 g/L
17
红细胞的功能
• 运输O2和CO2 • 调节酸碱平衡 • 清除免疫复合物
18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可塑变形性
19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 悬浮稳定性 –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在血浆中的下沉速 度
20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悬浮稳定性 – 影响因素:叠连(血浆中带正电荷物质增多)
• 正电荷物质: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 负电荷物质:白蛋白、卵磷脂
2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渗透脆性 – 正常红细胞:脆性低
溶血性贫血
3.5%
4.2% 2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生成部位 – 骨髓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生成所需物质 – 铁(缺铁性贫血) – 维生素B12;叶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7
五、血小板生理
• 100~300 ×109/L
28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黏附:内皮下胶原 • 聚集:ADP;TXA2 • 释放
• 吸附:凝血因子
• 收缩
– 使血凝块回缩
29
血小板的生理生理功能
• 参与生理性止血 • 促进凝血 •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30
病例问题
• 什么是血细胞比容? – 血液组成 • 什么是贫血?
第三章 血液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季氏》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论语· 阳货》
1
前情回顾
•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传递过程 •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关键离子、结构基础
•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粗细肌丝的蛋白组
疼痛。目前没接受其他治疗。最近一个星期,患者爬楼梯
时呼吸短促,患者的工作压力很大,很少喝酒,但是患者 嗜好吸烟。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皮肤苍白,结膜和指甲苍白 最为明显,静止时心率100次/min,上腹部压痛。粪便潜 血试验阳性。红细胞计数4 ×1012 /L,血红蛋白60 g/L,
血细胞比容21%,血象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维持
• 熟悉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理特性;掌握红细胞生成 的原料、成熟因子、调节;了解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部 位 • 了解白细胞的分类、数量、功能
• 熟悉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功能
6
病例——缺铁性贫血
患者男性,30岁,因连续两周间歇性排黑便就诊。患 者上腹部不适两年多,疼痛一般傍晚时开始,午夜发作更 频繁,有时从睡眠中疼醒。进食或者服用抗酸药物能缓解
B 肌膜和横管膜L型钙通道激活 C 终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质D Ca2源自与肌动蛋白的钙结合亚单位结合4
血液(4学时)
• 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 血细胞生理 2学时
• 生理性止血
• 血型与输血原则
2学时
5
学习目标
•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量、理化特性;掌握血浆渗透压的 作用、组成、生理意义;了解血浆酸碱度的正常值及其
(血沉的概念、影响因素)、生成(原料、成熟因子、
调节) • 白细胞生理:数量、生理特征 • 血小板生理:数量、生理特征、功能
32
思维拓展
根据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分析导致贫血的原因可能包括 哪些?
33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类、特点
• 了解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纤维蛋白的溶解 • 熟悉血型的概念,了解凝集反应;掌握ABO血型和Rh 血型的分型原则、抗体特点 • 熟悉交叉配血试验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38
病例——血友病
患者男性,13岁。因多年的止血功能异常就诊。当乳 牙长出后,曾因咬上下嘴唇流血3天;开始爬行和走路时,
四肢经常出现瘀伤,鼻子出血;3岁时,膝盖、肩、手腕
– 正常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
• 贫血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呼吸困难、苍白?
– 红细胞的功能
• 该患者的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红细胞的合成与破坏
31
课程小结
• 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液的 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功能) •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生理特性
43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 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形成 • 血液凝固
•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
44
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 血液由流动的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 • 凝血时间
45
二、血液凝固
• 纤维蛋白原(可溶)→纤维蛋白(不溶)
46
凝血因子
49
凝血过程
• 外源性凝血途径:III (启动因子)+ VII
50
凝血过程
51
凝血过程
• “瀑布” 样反应链 – 每一步酶促反应均有放大效应
•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凝血
• 内源性凝血途径:维持凝血
– 正反馈调节
• 内源性途径: Ⅻ↔前激肽释放酶 • 外源性途径: Ⅶ ↔ Ⅹ • 凝血酶( Ⅱ )→ Ⅴ、 Ⅷ、 Ⅺ
– 血管激活物
• 内皮合成
– 组织激活物:尿激酶 – 血浆激活物:F Ⅻ
• 纤溶抑制物
57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58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血型:红(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59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凝集反应 – 抗原(凝集原)-抗体(凝集素,血浆)反应
60
二、红细胞血型
• ABO血型系统
或脚踝处偶尔出现肿胀物,伴有明显的触痛,2~3天消退。 婴儿时就出现血便、血尿。家族史表明,患者的舅舅也有 类似问题。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瘀斑,无法完全 伸屈手肘。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
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
39
病例——血友病
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