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从文献分析得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已有研究的进行总结,得到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有效对策。
至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成长定型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多的行为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形成的,且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自制力差,个人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如果这一阶段不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则可能会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
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一)核心概念界定1、习惯习惯最早之前也被写成"习贯",有两种解释:一,习于旧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被改变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中看,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词典》这本书中说到:习惯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和活动模式。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人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当其熟练水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某种言行。
从这方面来看,习惯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和外显化的反应倾向。
2、行为习惯一般来说,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合称。
行为指人的举止行动,它是一种在自我的主观意识下表达内心活动的具体作为。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毫不费力就能做出的行为方式。
它不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及情感方面的内容,并且和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有密切关系。
3、不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可分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
而一般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进人们往正确的、积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相反,不良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使人们往错误的、消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在人们本身存在着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形成的。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内涵理解在本文中,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不良学习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两个方面。
通过阅读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界定为小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自我主观意识下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有所偏离的相对稳定的不良表现行为方式。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稳定形成,主要以模仿为主,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期。
需要进行持续的、细致和反复的教育工作。
这时的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丰富多样的蓝图,发现并及时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将会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
(三)当代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总结为了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国内的研究资料,现对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阐述如下:1、学习方面学习懈怠。
由于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小学生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懈怠的心理态度。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产生悲观和厌学的情绪,上课开始打瞌睡,做小动作,抄他人作业,自己不独立完成;不按时交作业,考试时作弊;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一般学校一节课短短40分钟。
前半部分,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全神贯注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接下来的后半节课,部分学生开始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同学之间开始说悄悄话;有些学生开始玩弄笔、尺子、橡皮等学具;还有部分学生开始坐不住,东倒西歪。
2、卫生生活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在家务方面,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家庭生活条件好,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使一些小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用钱无节制,滥吃零食,挑食、偏食严重,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生的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丢三落四,许多小学生上学忘记带文具、带作业等。
在学校活动中,经常丢失自己的物品,例如课本、衣服等。
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性,依靠家长的监督催促进行学习和生活。
卫生习惯不良,做事马虎。
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没有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敷衍了事,应付作业。
有些学生不讲卫生,头发蓬乱,衣冠不整。
上完厕所不洗手,随意丢弃果皮纸屑,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习惯养成有着极大消极影响。
3、品德文明方面由于年龄小,不少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不能抵御诱惑,经常打游戏到深夜,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说谎、顶撞、偷拿父母钱财。
不爱护公共设施,在墙上乱写乱画,践踏草坪,折断校园花草,在课桌上乱涂乱刻。
缺乏纪律观念,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打架斗殴,脏话连篇。
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言行不一,没有文明意识。
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没有尊老爱幼的意识。
4、心理方面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
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有一些小学生因此哭鼻子。
当代小学生体能缺乏,身体素质较差,运动量的增加使学生力不从心。
遇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部分学生总是先想到逃避困难,而不是解决问题。
对一件事情没有持久的恒心,总是想到半途而废。
为此,学生意志力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格缺陷。
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人数急剧上升,独生子女比例也逐渐增大,家庭情感的缺失和溺爱都导致了许多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还有近亲婚姻使少数儿童先天性生理发育不足,或智力低下,或残疾多病。
小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脆弱,多疑;言行不一,撒谎打架;孤僻胆小,意志力差;自私偏执,缺乏合作意识;做事磨蹭马虎;不能自我约束。
二、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了解了目前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小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如下。
(一)个人主观因素不同年段、不同个体的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须做到因材施教。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一般是年龄处于6岁到12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这个阶段处于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时期,喜欢模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萌发;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对事物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想象力丰富,但思考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也影响了其行为的发展。
1、犯错而不自知由于小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缺失,他们对社会上的善恶,美丑以及好的行为与不好的行为、道德等界定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他们只是受自己主观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错的,他们也会去做,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意愿的正确与否。
由于现在社会结构的因素,独生子女比例增加,父母,长辈的爱都集于一身,同时导致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当孩子犯错的情况下,长辈们出于溺爱,都会用很婉转的方式去纠正他们的错误,甚至帮他们掩饰错误。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极少去思考自身行为的对错与影响。
在运用已有的价值体系无法解决眼前问题时,他们只能简单顺着自己的"天性"而行事了。
2、知错也犯错虽然小学生阶段系统完备的价值观仍在形成之中,但对于明显简单的问题,他们还是有对错判断。
在清楚了解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情况下,还是会不自觉地去做,也就是明知故犯。
原因在于小学生缺乏持久的自控性和自制力。
因此,小学生即使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意识,但由于他们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言行,所以小学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而犯错后又能很快地明白自己的言行是不对的。
3、小学生在思想方面的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儿童在成长中为了得到对应的身份认同,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有一些共性且易于做到的行为习惯,尽管孩子们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也会义无反顾,毕竟法不责众。
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就做这么一次,老师不会发现的","老师那么忙,哪有时间管我是否做了不道德的事"等等,小学生在侥幸心理的"激励"下,逐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破窗效应",对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因素1、家庭氛围华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有若干的婴孩,能让他们在我特定的环境中慢慢地成长,我能够随机选择某个婴儿,然后将其培养成我设定的任何一类人群。
我可以把其变成路边的乞讨者或盗贼"。
说明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和家庭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文化素养欠缺,是酒桌和牌桌上的常客,无暇顾及孩子;有的家长习惯将自己在外遇到的不愉快以及工作压力统统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家长把空闲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或电脑上面,缺少对孩子的关爱。
2、父母陈旧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成了家长们的法宝,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们视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基本以说教为主,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特点,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与其在思想上取得共鸣,有时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3、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家长早出晚归,缺乏对孩子成长的管理,大部分家长更重视能够在每次分数上具体反映的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
本着"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教"的错误观念,缺乏家庭教育的自我意识,不知不觉中将一些错误的毛病及观念传给了子女。
(三)学校教育因素1、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制定品德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加强中小学德育建设,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中没有突显其位置,学校分管德育和教学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很少引导教师进行德育课程研究,学校领导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环境的改善。
尽管有时会应上级要求开展一系列活动,但并未将德育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之许多地区的德育课程往往不列入质量考核之列,所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它的冷漠似乎已成为习惯。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这杆大旗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分数,将一切力量放在抓教学质量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对行为实践却一直处于疏忽状态;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过于知识化,系统化;教学过程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很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