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1008090080 叶挺敏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

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

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

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

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

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

”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接受它的教化和训练,总是会养成一种基本的文化性格的。

因为我们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格,就应该深入到他们所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解剖、分析它的精神主旨,然后才能触摸到人性或人格的真谛。

又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赋予国民一种文化性格,也才使他们保持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特色。

所以,文化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乃是国民延续的生命“基因”。

我们研究中国国民的性格发展,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中去寻求。

在这,我先声明,我不是全抄《文化社会学》上的内容观点,我只是以客观的理解与书本观点的交集为辅,以文化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为主体。

现在,我们应先研究中国国民性格的产生。

华夏民族自周代以来,分封宗法制影响至今,在现代社会即表现为家族、家长制、财产继承,在中国,家长制影响久远,甚至关系到家庭成员的配偶选择和儿女的成长。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祖宗崇拜,和孝悌之道的文化心理和性格。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无信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中国人是有强烈宗法观念的,我们尊祖宗,外国人去教堂做礼拜,我们会在清明重阳的时候去祭奠先人,无论形式和虔诚度,都不输给基督徒,同时,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在社会上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比较多,但同样的是,对待家族成员时,我们是尽自己一臂之力,赴汤蹈火。

这种文化心理和性格自然是以血亲为基础的,也是私有制个体农业经济的产物。

再看,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华夏民族的思想,让华夏民族养成了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民族性格。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母之恩至高至大,如水之源、木之本,是不可不报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从报父母之恩推及报君王、国家之恩,所以报恩思想是中国人的普遍社会心理之一。

中国人有恩必报,这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未变的优秀道德品质。

中国人自古一来,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文化精神一方面培养了中国人尊尊、亲亲、毕恭毕敬的性格,如此一来,孝行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品德和人格之一,孝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社会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也维护了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中国人“天性”的发展,甚至发展到“愚忠”、“愚孝”的地步。

有何证据?古往今来,这种事例多不胜数,古有岳飞愚忠致死,今有李泽楷愚孝致婚姻破败。

不过,儒家文化也有好的一面,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

同时,中国人重视道德,有时甚于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文化所赋予的品格。

忠是孝的一直,信与义是忠与孝的扩大,孔子倡导“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忠义、仁义、信义可以说是一种爱人的正义感情。

这些道德观念曾经支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行为,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孝、信、义之士。

不忠、不孝、无信、无义之人在中国是谁也不敢当的。

这就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文化品格。

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层面,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化在三千多年封建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积淀,后势勃发,在清末民初时吸收外来文化,在现代与世界进行交流碰撞,相互交融。

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社会系统研究它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

现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告别封建社会之后,中国人也在新中国中形成了属于新社会的民族性格。

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学术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带着奴性和反抗性,这个很矛盾,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很正常,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每每更迭,此消彼长,人民已经司空见惯了,人民的性格中暴露出一种麻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救国,想改良政治,想把“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后来中国人内在的毛病被鲁迅先生披露无遗。

鲁迅先生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任何社会对文化都有一种价值取向,适应则传播,不适应则抑制,如同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自私自利让鲁迅先生批判无遗,而在当时社会,衍生出这么一种文化也不足为奇,但在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国家,以批判的思想看待每一件国家大事,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还不醒过来,那么,国家、民族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我们正在进行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充当不幸的牺牲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态度。

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因而他们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

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

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

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受过欧洲文化教化的人,也不会损失这种特性。

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是很谦恭的。

他们的自豪感来自于自信,他们承认中国军队不如外国军队强,但中国人却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人或民族的素质。

我认为,中国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家,而西方人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判断的标准截然不同。

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观点也逐渐被西方人认为至1摘自罗素《中国人的性格》少不是荒唐的,因为各自持有的价值标准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在所处环境内引起尽可能多的变化;而典型的中国人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而奢侈的享受。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这种性格差别,形成根本的鲜明对照。

当然,中国也有抱负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不像在西方那样普遍。

而且他们的抱负和雄心采取了不同于西方——并不优于西方的表现形式。

他们选择了由偏爱享受权力而产生的一种形式。

正是这种贪婪泛滥,导致了中国人由强变衰。

金钱意味着能带来享乐,因而中国人把金钱作为强烈渴求的对象。

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

然而,中国人仅仅是要求实现与他们社会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个人尊严。

每个人都要“面子”,甚至连社会地位最卑下的乞丐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想严重触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那你就不要使他丢面子,不然你就是在羞辱他。

如果你用违反中国道施规则的方式和一个中国人讲话,那他一定会嘲笑你;如果中国人不想把你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冒犯,那你的话必定被他们当作了笑料。

在一个英国人看来,喜欢妥协和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是中国人性格中的特点。

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

中国人吝啬,贪心,因社会的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精神财富的增速比不上物质财富的增速,让人们成为拜金主义者,甚至成为功利社会的傀儡,让人们对别人的财富现一种嫉妒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进一步扩张,便成了贪心,也正因人们处在这么一种社会中,大家都呈现出一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如此一来,便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便缺乏同情心了。

中国人懦弱,社会上种种不公,只敢暗地里抱怨,不敢明地去坚持真理,弱势群体被欺负被孤立,就只是一味的吞声忍气,难道就不会争取自己所该有的权利吗?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它的开拓也是不能断流截源的,特别是它的强大的生存哲学,我们绝不能说已经过时了、陈旧了。

中国国民性格固然要重新塑造,但其深厚博大的民族性格也绝不会完全失掉。

这也是无疑的。

希望现今社会有更多的鲁迅先生,更多的韩寒,揭露中国社会时弊,披露中国人的行为,让人们苏醒,让中华民族真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