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模仿说
•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 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 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 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 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 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 1924年提出。
•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 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 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宝宝真棒!宝 宝…)
2.选择性模仿说
•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 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 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 基本观点: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 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 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 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 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 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 总之,机械模仿说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语言 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较为偏颇 。
•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儿童的讲话方式 像“小大人”,这就是模仿的结果,但是 儿童口中的有些语言也是无法从成人口中 听到,显然不是模仿的结果 ,可见模仿并 不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唯一模式。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模仿说
小组成理论认 为儿童学习的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 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对儿童语言 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是社会语言的范型。如 果没有这种社会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 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 (狼孩)
模仿说概况
• 其次,据研究,儿童模仿成人的语言, 在28~35个月之间,接近10%,到了3岁时, 下降到2%~3%,3岁以后模仿更少。可见, 在儿童获得语法结构之前(4岁以前)模仿 早已大大减少。儿童说出的句子要比他听 过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儿童说出的句子中 有许多并不见诸成人语法中的奇怪的句法 结构,这种句子是无从模仿的。
• 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 语言获得模式。
模仿说的不足
• 首先,它解释不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速度。 如果儿童的语言是完全由模仿而获得的, 那么,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必须听过大量 的句子并把它们像录音机一样地储存起来。 有人计算过,一个儿童在能说出英语之前 必须先听过1030个20个词的句子!当然, 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儿童的全部语言不 是逐字逐句模仿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