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刘华忠田春法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1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绯.闻(fēi)说.服(shuō)恪.尽职守(kè)按捺.不住(nà)B. 矿藏.(zàng)盥.洗(guàn) 瞠.目结舌(chēng)溘.然长逝(kè)C. 忸怩.(niē)隽.永(juàn)锃.光瓦亮(zèng)令人咋.舌(zé)D. 追溯.(sù)埋.怨(mái)下自成蹊.(xī)穿凿.附会(zá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伎俩珠光宝器沉湎指手画脚B.睿智视若草介赌博世外桃源C.楹联牙牙学语录像照本宣课D.部署千刀万剐装订势不两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②地沟油事件表明,总有人想发不义之财。

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是有关部门不力,放任自流,还是无能为力?③三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我们己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成见监督即便B.偏见监督虽然C.成见监管虽然D.偏见监管即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专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民政部将协调相关部门,采取鼓励先进、以奖代补,提高各地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积极性。

B.司法腐败导致对有权势的罪犯的庇护,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当事人是否有职权。

C.xx年,我国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D.DHA 在奶粉中加得太多,不仅会给婴幼儿消化吸收系统造成负担,而且会降低婴幼儿身体免疫力。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6.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 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7.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 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 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 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8.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 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三、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9-12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

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

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

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

”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

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

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xuán hù,古城名),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

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fèng) ②遗而遣之。

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

累征俚獠③,所在有功,除南海令。

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

”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其夕,宿逆旅④,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

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节)注: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②赗,给送葬者助葬的物品。

③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④逆旅:迎客止宿之处,客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赞许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故:缘故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青,取之于.蓝B.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则与.斗卮酒C.南入则为.公侯公为.我献之D.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1.以下各组句子,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3分)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②创愈,辞请还葬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②厚加赗(fèng)遗而遣之C.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②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D.①文育身被九创②足钱便可,谁望公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