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3、以开发股份公司为规划实规划
1994 年版规划中,新加坡规划部门运用了“新镇”的编制 概念,利用公共中心轴线、邻里中心、“白地”等 先进规划理念,有效地指导了园区十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取 得了良好效果。 在总体规划布局上,提出了“多中心带状”的整体结构。
工业园区规划
3 强调等级与层次的布局模式 1)、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 分级别设置了区域中心、片区中心、邻里(便利)中 心这三个主要的公共设施类别。 2)、居住区的分层设置

3)、公园绿地的分级建设
工业园区规划
4“邻里居住单位”的引入 从规模上看,苏州工业园区的居住邻里相当于我国最 小一级的居住区,而这个规模约为新加坡居住邻里的两 倍。同底层通透、不设围墙的新加坡居住邻里相比,苏 州工业园区的居住邻里延续了不设路边店,而将主要的 购物活动都集中在邻里中心解决的特点。 从布局上看,邻里单位的公共设施应服务于大的范围, 它们可分布在住宅区内部,以利用公共设施较低的容积 率来缓解高密度住宅给人的压迫感;
工业园区规划
规划目标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 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新城。
规划分为 4个功能片区,细分为 13 个功能组团。
北部片区
图 :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规 划 图
中部片区
南部二片区
南部一片区
工业园区规划
1 各层次编制的全区域覆盖性和衔接合理性
用地调整的前瞻性估计不足。
工业园区规划
经济国家化:使园区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研发基 地。
产业科技化: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形成 科技型园区。 环境生态化: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资源的补偿机制,引导园 区空间资源合理配置。 信息数字化:以建设“数字园区”为目标,加快城市信息 主干网建设,建成覆盖全国的高速信息网络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分区的规划意图。 如继续明确首期为中心商务区等等。相对 94 版的规划2001 版规划强调了对上版规划继承,实际上是在上版规划的理念 下,针对新的发展状况进行的总结和适度的调整。 于此同时,在规划编制的初期还进行了制定规划检讨制
度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工业园区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
以苏州工业园区及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例
2014/9/3
工业园区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 于 1994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5 月实施启动。
截止 2008 年,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区划已达 288 平方公里, 其中,中新合作区约 80 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 已达 31 万。 经过近 15 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目前的发展目标是: 建设成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 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新加坡政府在中国进行成片开发的第 一个项目,更是借鉴新加坡经验制度的典范。
工业园区规划
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前后分为三个阶段: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1961-1979年):此阶段的入 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就 业问题,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 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到70年代末,新加 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 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2、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1980-1989年):为了吸引高附加 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JTC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 (1980-1990年),此项规划体现了这个阶段的服务特点,即 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 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 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新加 坡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 3、知识经济主导阶段(1990年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工业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 个新的时期。出现了商业园、技术园、后勤园等新概念的 园区。为了提高集约化利用园区的土地,JTC将成本效益 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
工业园区规划
从荒芜之地到工业中心 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 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 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 好自然地理条件。
1961年政府计划在 裕廊划定6480公顷 土地发展工业园区, 并拨出1亿新元进 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 房,港口、码头、 铁路、公路、电力、 供水等各种基础设 施建设基本完成。
3、2007 年版苏州东部新城规划暨苏州工业园区分区规划 2007 年版规划立足于整个苏州东部新城的建设,从苏州
市域范围的区域中轴建设的高度出发,整体统筹苏
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和苏州东部地区的发展。 但与 01 年规划相比,07 版规划从苏州市域发展的高度出 发,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是未来苏州城市最主要的发展方 向,更是实现苏州市域整体发展乃至建设长三角区域中 轴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新加坡的规划编制流程
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即分区建设指导规划)、城 市设计,这四个阶段是新加坡编制体系同我国编制体系相互 结合的结果
工业园区规划
2 清晰和完整的城市发展结构 1) ﹑三个独特的实体衔接苏州城市整体发展格局 2)、清晰合理的功能布置 3)、以工业带动新城发展、以居住平衡工业开发 4)、设置新商业中心、缓冲古城发展压力
工业园区规划
1、以中新合作为基础的规划编制
2、三个层次的规划决策体系 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 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 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及新 加坡有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组成。 第三层面是联络机构,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 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工业园区规划
图: 基于新镇(理念)的苏州城市发展结构
工业园区规划
图: 苏州工业园区的空间结构
工业园区规划
2 清晰和完整的城市发展结构 1) ﹑三个独特的实体衔接苏州城市整体发展格局 2)、清晰合理的功能布置 3)、以工业带动新城发展、以居住平衡工业开发 4)、设置新商业中心、缓冲古城发展压力 3 强调等级与层次的布局模式
工业园区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的道路交通体系首先明确了主、次、支的三级 城市内部道路体系。 在道路的开口、中央分割和路口拓宽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根 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地区来进行严格的规划控制。
图:苏州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工业园区规划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 面积为60平方公里。 1961年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 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 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 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 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
工业园区规划
图: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历程
在规划中还提出了“白地”概念,将近期不明确用 途的地块划定为预留用地,实施弹性控制,早期的量 一般控制在 5%左右。
工业园区规划
2、2001 年版园区规划 2001 年版规划强调了合作区与区外周边地区、区内周 边乡镇的协调,同时确定了开发强度分区,与目前要 求在进行建设规划之前首先划定“四区”的中央 政府精神不谋而合。 但与 94 年规划相比,01 版规划较多地顾及现状情况, 对区域快速发展条件下的跨行政区空间整合与
工业园区规划
应对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和城市用地的紧张,2001 版规划提出了以下措施: 1)对区内用地进行严格的“开发建设管制”; 2)从整个苏州工业园区辖区层面来考虑区域协调问题,强 调公共设施的区域共享和基础设施的共建; 3)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网架的构想,提出建立生态保护区 和生态廊道两个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以完善“四角山水” 的意图。
工业园区规划
2014/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