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试卷及答案2套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试卷及答案2套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00442)》试题真题样卷及其参考答案样卷一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 )。

A.《论语·学而》B.《苟子·修身》C.《孟子·尽心上》D.《诗经·小雅》2.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规律D.教育原则3.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爱弥儿》D.《教育漫画》4.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德育B.管理C.教学D.社会实践活动5.(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批改作业6.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的课程是(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隐性课程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化大生产B.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C.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8.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是( )。

A.儿童本位论B.知识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隐性课程的形式是间接的、内隐的B.它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C.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等D.它的活动都是无意识和无计划的10.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11.下列做法很好地贯彻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 )。

A.突出教学重点与关键B.补充乡土教材C.重视直观教学D.保证教学的科学性12.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读书指导法13.我国学校采用班级组织始于( )。

A.岳麓书院B.北京同文馆C.白鹿洞书院D.曲阜杏坛14.认为教学过程是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等特征的是( )。

A.认识说B.特殊认识说C.儿童发展说D.认识实践说15.测量所得分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是( )。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教育学科的定义方式,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列举的定义性陈述是( )。

A.规定性定义B.纲领性定义C.概括性定义D.描述性定义2.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 )。

A.形成基本技能B.发展基本能力C.传授基础知识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3.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概括起来的主要方面有( )。

A.先天性素质B.社会环境C.个体活动D.家庭环境4.我国提出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依据是( )。

A.教师的主导性B.教育人道精神C.师生关系的要求D.学生的主动性5.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有( )。

A.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B.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C.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D.重视科学教育6.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有如下几个亚环节( )。

A.理解B.感知C.巩固D.运用7.教师的劳动特点主要有( )。

A.示范性B.选择性C.创造性D.系统性8.运用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A.突出基本性B.重视直观教学C.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D.坚持操作性9.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层次有( )。

A.制定课程计划B.编制课程标准C.编写教材D.写出教案10.情感陶冶德育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

A.实践锻炼B.环境熏陶C.艺术熏陶D.人格感化三、改错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将划线处的错误改正过来)。

1.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复杂、最丰富的环节。

2.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具有非常明显的示范性和创造性。

3.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社会的发展。

4.人的发展有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5.一般地说,传统的教育学认为激发学生动机是课的中心环节。

6.“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句话的实质是一种环境决定论。

7.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8.社会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

9.掌握学习模式的教学原则有积极反应、小步子教学、即时反馈和学生自定步调等。

10.教育的领导权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状况。

11.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12.由一位教师担任一个班级全部或大部分学科的教学制度是科任制。

13.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课程的动机联合体。

1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体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有基础性。

15.德育过程是指个体的思想品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教育2.教育艺术3.教育目的观4.课程5.德育五、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2.如何处理好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基础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3.应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4.简述运用讨论法的要求。

5.简述制定和实施德育方案应当注意的事项。

六、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说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思路和对策。

2.联系实际阐明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样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夏朝已经有的学校称为( )。

A.庠序B.乡学C.国学D.校2.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人格,这是现代教育的( )。

A.人道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活动性原则D.个性原则3.教育对劳动者再生产的作用是教育的( )的表现。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化功能4.教育史上标志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形态的著作是(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语》D.《理想国》5.循序渐进原则是教育根据人的发展( )规律性提出来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整体性6.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是(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7.马克思认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和可能性的条件是( )。

A.先天遗传B.社会化大生产C.旧的分工D.资本主义制度8.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教师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 )。

A.收入水平B.社会声望C.参政权力D.权利和义务9.认为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教育流派是( )。

A.传统教育派B.形式教育派C.实质教育派D.现代教育派10.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11.下列德育目标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是( )。

A.人生观教育B.纪律教育C.社会公德教育D.政治教育12.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原则的关键是( )。

A.保证教学科学性B.理论联系实际C.启发式教学D.重视教学直观性13.发现学习模式是教育家( )倡导的。

A.布鲁纳B.孔子C.杜威D.布鲁姆14.教学设计的基本工序的首要环节是( )。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评价设计C.教学策略设计D.教学媒体设计15.主张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定课程的课程论是( )。

A.儿童中心课程论B.学问中心课程论C.社会中心课程论D.教师中心课程论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我国取得教师资格,下列一些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

A.中国公民B.学历条件C.教育教学能力D.工作年限2.主要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有( )。

A.谈话法B.参观法C.读书指导法D.演示法3.教育产生的条件有( )。

A.生物遗传B.人类劳动的进行C.阶级和国家的形成D.语言的形成4.班集体对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功能是( )。

A.凝聚功能B.社会功能C.比较功能D.模式功能5.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有( )。

A.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人文)B.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科学)C.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人文)D.重视科学教育(科学)6.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 )。

A.备教材B.备学生C.备教法D.备教具7.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 )。

A.社会B.知识C.气候D.学生8.教学设计的基本工序包括( )。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策略设计D.教学评价设计9.德育的双重价值观是指( )。

A.德育的经济价值B.德育的以德治国的价值C.德育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D.德育的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10.班主任的学生观包括( )。

A.学生品德观B.学生学业观C.学生个性观D.学生择业观三、改错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将划线处的错误改正过来)。

1.班级规模的界定公式是学生数×教师数。

2.代表“现代教育派”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1993年。

4.提出范例教学模式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5.班主任个别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

6.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环境。

7.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

8.一节课完成多项任务的课是单一课。

9.核心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10.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掌握“双基”。

11.一般说来,评价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有专业地位、职务高低、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

13.班集体形成的真正标志是班级成为聚散型班级。

14.对学生品行评价的作用的发挥是由评定的数量决定的。

15.相对评价法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该标准进行比较。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教育原则2.人的全面发展3.广域课程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实际锻炼法五、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