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涂料产业行动计划20xx年xx月水性涂料是以水作溶剂或分散介质的一类涂料,是以水基高分子为成膜物质的,水性涂料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已形成多品种、多功能、多用途、多规格的庞大体系。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的衔接,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合力推进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积极协调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区域的督促指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发展路线产业的发展,要以核心领域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积累关键技术,构建衔接有序的产业链条,以此推进行业的有效聚集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并成为服务区域建设的重要节点产业。
第二部分指导原则1、协同推进。
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2、开放融合。
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4、创新供给。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产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基点放在大力创新上。
瞄准重点方向,着力提升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水平,着力提升产品、服务等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加速产业化,着力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
第三部分产业环境分析水性涂料是以水作溶剂或分散介质的一类涂料,是以水基高分子为成膜物质的,水性涂料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已形成多品种、多功能、多用途、多规格的庞大体系。
中国的水性涂料的开端是从1996年德国都芳水性涂料进入中国市场开始的,当时中国的水性涂料占比比较少,市场空间较小,到2003年,中国才有第一家生产水性涂料的企业。
总体来看,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行业有了较大进步,水性涂料已经成为主要的主流产品,但行业市场上仍面临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强调涂料行业应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明确鼓励水性涂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和销售。
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平稳,涂料产量整体也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7年中国涂料产量达到2041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2018年国内涂料产量下降到1759.8万吨。
2018年我国国内水性涂料产量为757.5万吨,我国水性涂料产量份额为43.0%,近年来我国水性涂料占比增长明显,但仍然远低于欧美地区的60%以上的水平。
根据欧美市场的经验,消费者的环保诉求,政府的对有机挥发物的立法及涂料行业对环保型涂料的投入是三大推动水性涂料成功发展的必需条件。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市场水性涂料需求总量约为749.8万吨,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527.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792.0亿元,近年来随着国内参与者数量的增长,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以及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国内水性涂料销售均价呈震荡下行态势,但产品销售均价依旧处于较高水平。
我国水性涂料行业中,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跨国涂料集团具有较长发展历史且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均较为雄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国内企业除了部分专注于国内市场并逐步做大做强的部分内资(港资)品牌企业外,大部分都是小型涂料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投资较少,通过低质低价产品获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整合不可避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实力较强的品牌企业集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的日趋完善,涂料必将走向健康环保、水性化的道路,“油退水进”的涂料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以及光固化涂料已成为涂料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水性涂料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已成为研发热点、推广应用的亮点及增长点,水性涂料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进“油改水”改革,这既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对人身安全、生态环保的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区位背景分析预计区域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xx%左右。
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面对转型升级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面对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xx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深刻变革,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高风险与低增长并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
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区域面临多重目标、多重任务、多难选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分紧迫。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区域支撑条件,体现稳中求进的要求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兼顾需要与可能,统筹当前与长远。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当前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发展的前景仍然广阔,中山面临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同时,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新的区域投资贸易协定将重构全球贸易秩序,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当前时期,我国改革红利空前释放,要素质量有所提高,“双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比较优势弱化,高增长时期产生或掩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显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任务紧迫、压力较大。
从形势看,地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重大提升。
当前时期,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始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新周期,但增长动力转换尚需时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从市内情况看,当前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关键期,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面临难得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全面深入实施,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动力转换步伐加快。
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切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依然较大。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亟需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镇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
特殊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齐头并进的镇区发展格局,镇区重复建设、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不足。
亟需加大全域中山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城镇体系组织模式,重构发展新空间。
——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不够开阔。
对外开放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外贸出口直接面向海外市场的渠道不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大幅放缓,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对外交流合作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对外开放水平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加快构建全球视野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趋严重。
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开发上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不协调难题尚未有效破解,土地要素供给紧张与土地闲置问题并存。
同时,个别区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突出,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任务较重,亟需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全民共享社会融合力度不够。
城乡与城市内部的人口结构矛盾突出,政府的公共财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新中山人延伸不够,解决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较大,亟需创新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社会共建共享。
综合研判,当前时期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五年。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勇于担当,加快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使创新成为引领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