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分组实验⑴.观察土壤(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活动目的:认识土壤的特征活动准备:土壤标本、筛网活动过程: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学生将土壤倒在白纸上,摊开,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
尽可能写下发现。
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
活动提示:1.告诉学生土壤的来源地,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2.设计好观察空白表,让学生填写。
3.用筛子分离时,要将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筛下土壤中较大物体,并进行分类。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活动目的: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用多种方法了解其不同活动准备:沙土、黏土和壤土、杯子、漏斗、水、纱布等。
放大镜、水渗水性实验注意点:1.倒水时,同组三名同学一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漏斗,不能抢先。
2.倒水动作不要太猛,要让水缓慢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3.倒水后千万别晃动漏斗或搅动土壤。
4.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渗水时土量和水量都定为80毫升为宜,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5.先按比例配好标准土样,配好土样比较干燥,提前一天给它淋上水,保持一定湿度,以潮湿但不黏连为宜。
用更多方法比较不同。
1.用放大镜看。
2.用手捻一捻。
3.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⑴.做肥料袋(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3课《肥沃的土壤》)活动目的: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活动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等活动过程: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别忘了经常翻动。
提示:选择较易腐烂的东西。
要记录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东西,便于过后对照。
为加快植物成肥过程,可在塑料袋中装入一两条蚯蚓。
用深色的东西轻轻盖在上面。
⑴.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果实和种子》活动目的:认识种子的构造活动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等活动过程:1.先预测种子里有什么,将预测画在活动记录上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所看到的。
提示:一定要先预测,再解剖、观察、记录、表达;指导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皮剥去,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
强调实验记录,预测时画一次,观察时再画一次,通过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活动目的:认识固体的性质活动准备: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活动过程:1.学生运用感官认识物体,如看、闻、尝、听、摸2.完成记录3.观察结束后,整理桌面,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⑴.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活动目的: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学会分离固体的方法活动准备: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筛子、两种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活动过程:1.介绍如何使用量筒或量杯,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2.先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测量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分离提示:选取的两种固体的大小要考虑筛子孔眼的大小,小颗粒的大小应小于筛孔的孔眼。
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把被测物体放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质量。
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精确,要注意:1.每台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最大称量,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用镊子往盘里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
2.保持天平干燥、整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⑴.研究固体的沉和浮(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活动目的: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活动准备: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还容易判断的若干、一个苹果和一块、一截蜡烛和一支蜡烛活动过程:1.先预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清的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2.将固体依次放入水中,进行验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活动目的: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以及与水混合、分离的现象活动准备:面粉、盐、水、搅棒提示:面粉和盐要一样多,水也要一样多;先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实验现象:盐溶解于水,面粉基本不溶解于水。
分离的方法:过滤、沉淀、蒸发⑴.比较各种不同液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3课《认识液体》)活动目的:认识不同液体的形态特点活动准备: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一张记录表提示:引导观察液体特点时,先引导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油、水、蜂蜜、牛奶,然后指导学生按照观察计划,从各个方面了解不同液体的特点,在记录表上尽可能多地写出它们的性质。
活动目的:知道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不同活动准备:表面光滑的板子、油、水、蜂蜜、洗涤剂,记录表活动过程: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
提示:同时倒,液体倾倒后,下面用盘子接住,不要流到桌面,保持整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要借助外力。
活动目的:知道同样多的液体不同样重活动准备: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提示:这是一个控制条件的实验,盛装几种液体的杯子要一样,几种液体要一样多,如果有简易天平,可让学生操作。
只需学生知道不同液体不一样重就行了,不要深究。
活动过程:倒出同体积的液体和水,在天平上比比看。
活动现象:活动结论:不同液体不一样重⑴.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活动目的: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准备:水、橡皮泥、垫圈或硬币(改变物体形状)筷子或吸管、塑料泡沫、硬币、牙签盐、水、土豆⑴.测量气温(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2课《气温有多高》)活动目的:学会使用测量气温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
学会测量教室内的气温。
要悬挂在空气中,不能接触地面或其他物体;不要曝晒在阳光中;温度计保持干燥,不要沾水或其他液体;等温度计示数温度后再读数;⑴.做个雨量器(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3课《雨下得有多大》)活动目的:自制雨量器活动准备: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活动过程:1.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2.在瓶子的侧面贴上标尺(底下留一两厘米),再贴一层透明胶带3.将剪下的瓶顶部倒扣在瓶子上。
4.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剪瓶肩时,更应该提醒并指导方法。
剪瓶肩时,先在瓶肩处钻个小洞,然后再以小洞为起点剪开。
用此自制雨量器前,应先往瓶中注水,使水面与标尺的下线齐平。
这样才能反映出降水量的多少。
⑴.做风向标和风力计(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活动目的: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进行观测活动准备:(1)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2)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提示:强调试验风向标性能时,不能用嘴吹,因为嘴吹出的气体呈束状,和自然风不同1.用彩色美术纸剪一个箭头和一个稍大一些的箭尾翼。
2.在一根饮料吸管的两端各开一条1厘米长的缝隙。
3.把箭头和箭尾翼插入饮料吸管的缝隙中,并用胶布固定(如下图所示)。
4.用一个手指托吸管,找到它的平衡点。
5.仔细地把大头针穿过平衡点刺入铅笔顶端的橡皮中,来回转动这个“风向标”,确保它能自由转动。
6.将自制的“风向标”放在开启的电风扇附近,观察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电风扇还是“风向标”的尾翼指向电风扇。
7.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风力:1--2级:1 竖杠 1 横3--4级:1 竖杠2 横5--6级:1 竖杠3 横7--8级:1 竖杠4 横⑴.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茶(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1课《观察》)活动目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培养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活动准备: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活动过程:用看、闻、品等方法,将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绿茶是不发酵茶,用鲜茶叶经高温、干燥制成,沏出的茶水保持鲜茶叶的绿色。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茶叶边缘发酵,中间不发酵,由鲜茶叶经炒揉、干燥等工序制成,沏出茶水是淡金黄色。
红茶是发酵茶,将鲜茶叶发酵、干燥后制成。
沏出茶水呈黄红或深红色,有香气和甜味。
花茶是将茶坯与茉莉、玉兰、玫瑰等香花放在一起熏制而成,带有所用香花香气,茶坯多用绿茶。
常见花茶是茉莉花茶。
⑴.测量杯子的容积(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2课《测量》活动目的:通过测量容积,体会标准化意义活动准备: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活动过程:1.看清量筒(杯)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2.测量时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提示:测杯子容积,先将杯子尽量装满水,然后用量筒测量。
如果量筒测量范围较小,可分几次测量,并记下每次测量的值,然后相加。
当某次测量时量筒内水达不到刻度时,用滴管加水。
读量筒刻度时,以水平面下沿所处的位置为准。
⑴.测量树叶的面积(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2课《测量》)活动目的:学习估算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活动准备:纸、笔、尺活动过程:在白纸上画好网格线,数一数每片树叶占了多少方格,就能测量树叶的面积了。
提示:提醒学生捡树叶,测量树叶面积时,要把大半格、半格、小半格统统算作半格,然后进行累加连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