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

老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

老年知识分子抑郁焦虑问题
摘要:解决老年知识分子存在的抑郁、焦虑问题。

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入手,纠正认知上的非理性观念及不良行为,消除抑郁、焦虑情绪。

通过分析得知,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改变,也会出现心理改变。

每个人都应正确对待,包括自身内环境、社会外环境出现的实际问题。

老年知识分子中空巢家庭增多,需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晚年才能幸福。

提醒大家都应关心这类人群的身心健康。

一、情况与材料
1.基本情况:杜某,女,78岁,福建人,医学院毕业,军队离休干部。

老伴陪同,朋友介绍前来咨询。

主要症状:抑郁、焦虑情绪,全身无力,动作缓慢,手颤。

家庭关系:与老伴生活,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工作。

主要病史:83年(50岁)曾出现过此症状,用药一年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近几年,每年春天出现此症状,但比较轻,吃些中药可好转。

平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

生活、社会事件的影响:父亲过世没回去,自责。

邻居家的桃树遮光,动手锯了,自觉对不起人家。

打台球时瞄不好,心理紧张不愿意参与。

2006年丈夫的大哥癌症去世对自己的触动很大。

个人情绪、兴趣:主要是晚上不能单独在家、怕黑。

经常胡思乱想“有病、老了怎么办?”,怕看抓小偷的片子,天气不好,情绪不稳定,易发作。

2 诊断与分析
病因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

求助者个人陈述及老伴补充,证明思维正常、主客观是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协调的,人格是稳定的。

可以排除精神病障碍。

求助者对自己的抑郁情绪很清楚,并为这种情绪的困扰而感到痛苦,说明自知力完整,愿意接受咨询,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根据求助者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全身无力,动作缓慢,社会能力退缩等。

考虑为抑郁伴焦虑症。

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SCL-90 测量
躯体化3.15 强迫2.3 人的关系敏感2.5
抑郁 3.7 焦虑3.0 敌对 1.33
恐怖活动 1.71 偏执1.33 精神 1.7
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
粗分:65 标准分:81
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
粗分:60 标准分:75
鉴别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有主动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由于该求助者的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与强迫症鉴别,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不克制的想去做,因此,排除强迫症。

二、咨询与治疗
1 方法与原理:一是应用认知疗法,通过对老年知识分子杜某的心理分析,使其了解到,自己目前出现的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有关。

只是个人把某些问题看的太重,对改变不了的事实不能正确对待。

解决问题要靠自己。

要充分发挥主观作用。

二是应用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消除抑郁焦虑情绪。

2 主要采用了心理支持手段,引导求助者充分宣泄负面情绪,尊重求助者个人感受,认真倾听、收集相关资料,留家庭作业。

第二次来,求助者讲了回去的感受,觉得特别信任咨询师,从来没有这样被人理解,尊重。

表示积极配合,继续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对心理咨询很有信心。

3 利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怕黑、怕孤独的问题,对残暴的场面先不涉及,恐惧心理减轻。

继续做家庭作业,练字和老伴在屋内活动。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同时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体验和反省。

这时求助者能走出家门进行锻炼,遇事已不太激动,学会正确的评判自己的言行。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结果:
躯体化:2.05 强迫1.3 人际关系敏感1.23
抑郁2.30 焦虑1.8 敌对:1.33 恐怖1.14
偏执 1.00 精神1.39
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
粗分40 标准分:50
焦虑自评量表(SAS)
粗分:42 标准分:52.5
四、结论与体会
1 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认知”原本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情感、意志、动机联系的一种功能。

认知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这一事实[6.7],早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或其他史料中就有记载。

关于认知对神经症症状的影响,佛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论述。

20世纪50年代后贝克的“认知疗法”实际上落脚点是早年形成的不良认知结构。

从理论上说,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纠正心理问题,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2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华生受俄国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影响,继承美国桑代克的方法,建立了“刺激-反射模式”。

新行为主心理学家斯纳金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纳金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是先前行为的后果。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班都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访学习理论”。

“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自行奖赏或批判”,“行为自控”。

按这种理论将行为治疗定为,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的过程。

3 抑郁、焦虑症表现为适应不良,起源于早期童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并且在人的一生中继续产生行为问题。

遇到求助者我首先做到:耐心和真诚,因为许多不良行为已经根深蒂固。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主要是认知的错误,自责来自独立能力差,对自己没有自信,表现怕黑、怕生病,什么事都做不来时行为上的不成熟,心理的压力很大,出现躯体症状。

笔者体会:有效的治疗方法,
(1)应用认知疗法,通过对心理分析,使求助者了解到,自己对老年现实生活不适应,在部分人中是可以存在的[8-10],只是程度不同。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的病因根源是有瑕疵的思考,根据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就会下不正确的推论。

咨询师通过改变了求助者不正确的认知。

鼓励其认识客观现实,适应生活,确立目标,塑造新自我。

(2)应用行为疗法,改变其不良行为,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按照行为理论:行为反应过剩时,治疗目的是通过社会学习,消退这些反应,反应不足时,治疗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学习增加和强化此类行为。

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适合社会环境的行为。

行为治疗重点在外显的行为,也包括思维方式和情绪。

我们在应用行为疗法时,一定要让求助者认识到,心理咨询和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来帮助他建立更佳的行为摸式,强调家庭的作用,是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承担主动角色,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对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效果明显。

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不再怕黑、怕孤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做一些家物,恢复社会功能,找到了自我。

根据该求助者邻居和老伴的报告进行评估,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邻居的关系变融洽,热爱生活,对空巢家庭能适应
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近性评估,完善社会功能,彻底摆脱了抑郁焦虑情绪,增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通过咨询后的归纳总结,提示自己要建立咨询随访,不仅要关注咨询的近期效果,更要关注远期效果。

在咨询过程中注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保持与提高,使自己更能宽容对待,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心理咨询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信任和融洽的关系,信任很重要;其次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是保正咨询效果的条件;选择双方都信任的理论、适合的方法使咨询顺利进行;咨询师要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令人信赖。

接纳、尊重和鼓励比技术手段还重要。

各学派、在方法和理论上有自己的长处,但最佳效果还是因人而宜。

通过咨询提高求助者自知、自控、自我行为能力。

使其能运用习得的新东西,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自如应付周围环境,达到身心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