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家思想
墨子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和要求改变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其次则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春秋无义战。
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
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实现和平,希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非攻”主张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的战争。
他并不反对暴力、保卫和平的战争,而且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抵抗暴力。
兼爱:完全的博爱
墨子“非攻”的主张的理论基础就是“兼爱”的学说。
墨子不但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并且企图消灭一切侵略战争的根源。
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由于“不相爱”。
如果要天下治而不乱,那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以“兼”来代替“别”。
“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关心别人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尚品质。
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做“别”。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
墨子认为动人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不能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
他还指出王公大人欣赏音乐歌舞就是“亏夺民衣食之财”,以及音乐艺术的享乐给国家政治和生产所带来的损失。
墨子反对当时贵族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的饥寒痛苦之上的。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墨子提出“非命”的主张,主要用意在于教人不要坐等命运的支配。
墨子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和国家的治乱不是命定的,而是由主观的“力”决定的。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他主张生活所需的东西应以实用为宜。
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子认为厚葬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丧葬期间的法制会极大损害社会生产。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此外,《墨经》中还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