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7(含答案或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11·汕头学业考试)右图是二十世纪初学生运动的一幅标语,下列对这次“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②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③工人阶级参加起了重大作用④在北洋政府镇压下失败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011·山西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
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 )A.五四爱国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红军长征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
”这是小阳在学习完某一知识点后写下的一副对联,由此你可判断他学习的知识点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4.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 )A. 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该诗句反映的是80多年前的某个历史事件。
下列表述与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B.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6.“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发生在(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红军长征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7.(2011·岳阳学业考试)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曾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
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8.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
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9.(2011·宿迁中考)“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
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百团大战1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在下面年代尺上①处适合标注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B.南京大屠杀C.挺进中原D.渡江战役11.(2011·南京学业考试)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A.李宗仁B.彭德怀C.张学良D.杨虎城12.《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
”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汀泗桥战役B.卢沟桥抗战C.百团大战D.挺进大别山13.下面漫画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其解读不确切的是 ( )A.世界迎来了永久和平B.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4.(2011·盐城中考)下列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②淮海战役③辽沈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15.小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A.北伐战争B.十年内战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二、非选择题16.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材料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材料五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
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
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
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5)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哪次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兄弟阋墙】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同仇敌忾】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同赫尔利的谈话》(3)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败走麦城】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4)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1.【解析】选A。
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
五四运动在工人阶级的参与下,迫使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④表述错误,排除带④的选项,故选A。
2.【解析】选B。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改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故答案为B。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吴孙张三系军阀”分别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汀贺桥两役”指的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由此可以确定他学习的是北伐战争。
三派军阀是北伐战争讨伐的主要对象,汀泗桥、贺胜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4.【解析】选B。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定为建军节。
所以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5.【解析】选A。
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队到井冈山同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项发生在遵义;C项发生在会宁;D项发生在大别山。
6.【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陕甘”“吴起”可知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吴起镇会师。
7.【解析】选A。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陷敌手。
故选A。
8.【解析】选D。
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在第一次合作期间,创建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
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宛平城”“卢沟桥”可判断是七七事变。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1.【解析】选A。
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2.【解析】选C。
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3.【解析】选A。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世界依然不太平,局部的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所以A项的解读不正确。
14.【解析】选B。
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11月,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故选B。
15.【解析】选D。
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史实是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解放战争。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的“割台湾”可知与《马关条约》有关。
由材料二中的“井冈山”可链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
根据材料五中的“《贺香港回归》”可知与香港回归有关。
依据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6年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权垮台,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5)鸦片战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题。
解答第(2)题根据题干中的“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可知是西安事变。
第(3)题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国民党”“抗战头两年”举例说明即可。
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
(2)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3)台儿庄战役。
(4)①蒋介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
②蒋介石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