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带答案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带答案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带答案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

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轮到宋庆龄发言了。

她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亿万大众。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师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

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1.根据词义,在文中找出合理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_______)②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_______)③众口同声赞美。

(_______)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猫(节选)季羡林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空间好像富富有余,(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就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他,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他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

我举一个小例子。

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

我又要了一只小猫。

这是一只混沌的波斯猫。

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

虎子则被终为土猫。

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

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

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她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的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砸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想着天福。

1.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

“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还并不美观。

”这句话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一段的_______一处?3.作者先写了老猫______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

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

示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C.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了另一只猫。

三、阅读训练相濡以血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

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给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

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

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

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

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

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

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填空。

“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___________)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选择正确的读音。

鲜血(xuè xiě)奄(yǎn yān )奄一息处(chǔ chù)于3.“这笔感情债”指的是什么?怎么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相濡以血”是一种大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吸血蝙蝠是靠吸同伴腹中的血而生存的。

(________)(2)吸血蝙蝠援助同伴时是有顺序的。

(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4)一个集体中的人都是选择明哲保身,那么这个集体必将走向败落。

(________)6.对于“丛林法则”文中并没有解释,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下面的哪种解释比较正确()A.以多取胜B.个体的自然生存C.大家并肩作战。

7.吸血蝙蝠给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读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这一假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假说”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之后的推测,句中的“________”一词也说明科学家们在没有找到证据前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2.“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A.古生物学家们绘制的恐龙的画像。

B.古生物学家们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

3.“点睛之笔”在文中指()A.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的辽宁西部发现的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B.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C.文章或绘画传神的精妙之处。

4.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快乐阅读。

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_______________,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_______________,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_______________,变粗,_____________。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将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________: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

(2)________:指水势壮阔的样子3.由“从远处传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观察浪潮的;由“往东望去”可以看出,大潮是从_____________(方向)来的,由“闷雷滚动”和“一条白线”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大潮的。

4.理解下面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的气势。

5.读了文段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外阅读。

羊吃草的启示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夏天的傍晚是羊吃草吃得最欢的时候。

瞧,那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没有事能使它分心似的。

它把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鲜嫩的青草一根接一根地被扯断了送进嘴里。

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永不怠倦地咀嚼着。

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

胃里没有消化的草茎、草根,这时又被送入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可是要每个小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学校不正像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吗?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是否像羊吃草一样专心致志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土香草”和青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不厌其烦、永不怠倦的精神,同学们做到没有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茎”“草根”是否经常“翻草”,反复咀嚼呢?我不止一次地观察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