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辉: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传播文化“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3■陈正辉【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
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传播;隐私权;伦理在过去的一年中,因搭上了“人肉搜索”的快车而得到深度关注的事件层出不穷。
从一句无心插柳红遍网络的“很黄很暴力”到为演艺界带来冰雪之灾的“艳照门”,从“周老虎”到“范跑跑”,从四川地震中借助网络披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到林嘉祥事件的曝光, “人肉搜索”似乎一时间成了道德裁判者手中的尚方宝剑和还原假、恶、丑的照妖镜。
个人隐私在“人肉搜索”下无处遁形,凡遭搜索之人,不论受到的是鲜花掌声还是攻击谩骂,他们的正常生活均受到了严重侵扰。
一、“人肉搜索”的产生机制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
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
这个事件为该网站赚取了极高的人气和点击量,并且网民们自己也在过程中发掘了之前没有注意过的潜力————搜索。
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动诞生了。
(一) “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人肉搜索”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11受众的窥私欲。
这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双方共有的心理特征。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人打探他人的隐私,既满足了自己的窥私欲,又在满足其他网民窥私欲的过程中为自己确立了在网民中的地位。
因而,对他人隐私的打探成为一部分网民竞相追逐的目标。
窥私欲是人肉搜索的受众心理基础。
即使是出于道德审判目的的人肉搜索,它所依赖的心理基础仍旧是窥私欲。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搜索信息,参与的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纯和筛选。
通过种种信息来找到确切相关的真实资料,这过程即是对他人隐私的挖掘、组织、分析。
人们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通过对陌生人信息的检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窥私欲。
21 “虚拟我”的消解。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确切身份,都有自己的“自我感受”,这就是“主我”的身份。
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人会对“我”产生印象和评价,这就是大概的“客我”。
“客我”因“我”的言行举止而差别,也因“客体”不同而感受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尊和虚荣,都希望“主我”和“客我”统一,这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我们的言行。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虚拟世界。
虚拟性是网络的显著特征,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主我”、“客我”之外的第三重身份————“虚拟我”。
“虚拟我”使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意发布信息,而不需要对信息负责,这满足了许多人逃避现实责任的愿望。
但也使得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汪洋中,却因无法验证信息的真假而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人们陷入信息的极大丰富与无从选择的矛盾怪圈。
因此,当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化虚拟为现实”的神奇妙方, “人肉搜索”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众多网民的合力搜索下,一些隐身网络的符号化人物显现真身,一些本属于隐私的东西也公布于众, “人肉搜索”导致“虚拟我”的消解。
这一方面带给网民们网络回归现实的快慰,另一方面,也让不少人感受到难以承受的现实之痛。
(二) “人肉搜索”的传播基础网络媒介的传播控制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①,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高比率重合,人际传播随时可以转化并扩大为大众传播。
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互联网成为人们思想交汇、争锋、最后汇聚的领域。
人们在日常生活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研究”(项目编号: 06BXW014)的研究成果。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5期(总第160期) 15传播文化陈正辉: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中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一个普通网民的帖文,甚至个别网民的“炒作”,经过网络裂变式的传播、催化和放大,很容易演变成大的社会事件,甚至政治性问题。
这就为“人肉搜索”形式的出现和蔓延,打下了坚实的传播基础。
这里也主要说两点:11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威力。
“沉默的螺旋”是由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来的,认为个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想法,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会遭到攻击,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确定主导意见;们在网络上展开了“人肉搜索”,将该男子锁定为深圳海事维护某在涉及公共事务的案例中,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击力量最令人称奇。
一篇名为“北京来的高官”的帖子,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披露了高官在深圳市南山区新梅园酒楼猥亵一名11岁女童,程,形成“沉默的螺旋”。
网络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增强意见影响力;并与其父母发生纠纷的情节,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
网友“沉默的螺旋”:种意见的公众性。
“由某位网友发起搜索来确定主导意见,人肉搜索”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交互平台,然后N多网友发帖、跟帖来增强其影响力,最后,大量网民来挖掘和搜索,就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某种公众性的意见,即舆论,这也就是“沉默的螺旋”的运转过程。
舆论往往能够通过“沉默的螺旋”效应把受众吸纳进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肉搜索”的发展壮大。
21传播中“集合行为”的显现。
集合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和无组织的行为。
“集合行为”在群体传播中,有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它的产生条件是现实生存中的结构性压力,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同时又缺乏相关法律规制的结果。
如某一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这其中不乏违背常理的事件,激愤的网民往往以激烈的词汇发表意见,甚至于暴力语言。
此时如未能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在遭遇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后,事情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结果。
“人肉搜索”就是在传播中时常演变成“集合行为”,一种大规模的无组织行为,极有可能对现存社会生活秩序带来某种破坏作用。
当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于冲破陈旧规制,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规范方面, “集合行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人肉搜索”的社会基础艾瑞咨询认为,目前网络总动员式的人肉搜索,主要源自于广大网民的好奇和炫耀心理,是一种群体参与的自发组织的网络狂欢。
从众多人肉搜索案例中不难看出,被关注的事情有以下特点:在道德或者伦理方面有违常理,但并不违法;或者有违法行为,但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基于同样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对人肉搜索对象进行道德审判。
②因此,人肉搜索的最初动机大都出于维护道德,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众多网民的热情参与。
11信息不畅, “人肉搜索”弥补现实缺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申冤无门、投诉无果、检举揭发无人受理的处境。
更有甚者,在受到伤害举报当事人后,反遭报复和人身威胁,不但要付出时间的成本,还要承担遭迫害的风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反馈意见,又不愿忍气吞声,民众自然会寻求其他途径。
网络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而“人肉搜索”就成了舆论监督公共事务,维护自身知情权的利器。
“华南虎”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而正当事件愈演愈烈之际,有人在色影无忌论坛发表了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
网民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虎照进行分析,最终揭穿了“华南虎照片事件”的骗局,周正龙受到法律惩处, “虎照事件”的策划者和参与人纷纷落马,或开除公职,或接受党纪国法处理。
人肉搜索对于贪污腐败的打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
此案经深圳警方调查后,现已公布结果称林嘉祥涉嫌猥亵罪不成立,属酒后行为失当,但终究林嘉祥还是被撤销了党内外职务。
林嘉祥的狂傲虽然与喝酒有关,但这种狂傲绝非一日之功,它反映出的是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缺位。
试想没有网民的群情激愤,没有人肉搜索的强大震慑,林嘉祥事件又会是怎样的结局?21道德敏感, “人肉搜索”激发网民热情“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这是人们最初对于人肉搜索的描述。
从一些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的起点往往非常无私,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
人们通过人肉搜索,有力地表达了对于道德、社会正义的维护。
在猫扑论坛上,有这样一段话: “人肉搜索是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一种团体性力量,人肉搜索发起于猫扑,发扬于猫扑,从网络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网络上热门的人肉搜索事件均起源于猫扑。
大量人肉网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最短时间内揭露背后真相。
”③后来的一些事实也表明,只有那些能够诉诸道德的新闻事件才能导致大规模的人肉搜索。
虽然当今社会工业化严重地冲击着传统乡土秩序,人们不断经历价值观、道德观的重塑,但当家庭伦理、尊老爱幼、不偷窃、不欺瞒等传统伦理规范被破坏时,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还是会被激活,会不由自主地谴责不道德的行为,维护正义。
甚至于对曝光隐私这一做法,也有其社会根源,一位学者则将其归结为“示众文化”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轻视个人权益基础上对私权的侵犯,是一种建立在倚重人治传统上的非法治惯性。
也正是这种惯性导致网民们强烈的道德需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网上的人身攻击行为,并且会在虚拟社会里急剧升温而走向网络暴力和侵权伤害。
“人肉搜索”伴随的结果一定是公开某人的详细信息,其中必然涉及到个人隐私权问题。
31匿名隐身, “人肉搜索”掀起网络风暴匿名给了我们黑色的保护衣,我们却穿着它去扒别人的外衣。
匿名发帖正如用笔名发表文章,在文章的反馈不16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5期(总第160期)们在对论坛发布内容不加查实的前提下,就开始了对当事人的大规模曝光行动和道德讨伐。
如果说维护正义与传统们在对论坛发布内容不加查实的前提下,就开始了对当事人的大规模曝光行动和道德讨伐。
如果说维护正义与传统辨好坏之前,可以藏在假名字后面不显山水。
“人肉搜索”关注的话题或事件多发生在论坛、博客或者播客等原创内容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中话题的提供者常常处于匿名和隐身状态,因为匿名,话从口出时就变得尖刻、粗鲁、无所顾忌、底气倍增,而传统大众传播中“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却被大大弱化,甚至出现缺失现象,这也是造成“人肉搜索”时而天使时而魔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