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理解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__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前→________________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__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____________。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高出生率。
思考
晚婚的习俗对人口自然增长有何影响?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职业选择、____________等方面。
2.变化⎩⎪⎨⎪⎧
从早婚早育→ 从多育多子→
从“学而优则仕”→“ ”
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判断
1.地域文化的形成既有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 )
2.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其中“仕”指工人。
()
3.在当代社会,“多子多福”属于婚俗新观念。
()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会促进文化交流。
()
探究点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妻的离婚率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低,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孩子是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至少有66%的离异家庭是没有孩子的。
材料三约85%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菲律宾历史上一直信奉天主教,但近年来人口才快速增长,这说明什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差异对出生率的影响
1
A.婚姻关系很稳定B.妇女生育年龄偏低
C.亲子年龄差距不断缩短D.晚婚甚至不婚、不育
探究点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读“我国人口增长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育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选择、人口流动方面的文化取向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人口文化的变化及意义
要改变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关键是要综合给力。
不仅要宣扬新型文化生育观,从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着手,消除性别歧视,而且要完善社会各项福利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解除老百姓“无男不好养老”的担忧。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2~3题。
2.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较大的文化观念是()
A.早婚早育B.男女都一样
C.多子多福D.学而优则仕
3.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①强化舆论宣传,进一步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文明婚育观念②政府从国外大量引进女性人口,降低性别比,缓解“婚荒”③制定促进性别比平衡的法律法规④建立社会保障及利益导向制度,逐渐减小家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给予生育女儿户奖励和补偿,从根本上解决男性偏好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俄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 000卢布。
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由(印度)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婚姻法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1.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
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
阅读材料回答4~5题。
4.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6.根据表格资料,回答问题。
注:
(1)世界新增人口至少________%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________倍。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而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请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精析
自主学习区
一、
1.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特定文化
3.(1)①偏低生育时间②降低(2)离婚率降低出生率
4.人口增殖
思考
晚婚必然造成晚育,还会缩短育龄妇女的生育时间,使亲子之间年龄差距拉大。
妇女的晚婚习俗,会大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
二、
1.生育人口流动
2.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全民皆商
判断
1.√ 2.× 3.× 4.√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
探究导引
(1)说明了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晚婚甚至不婚、不育者多,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家庭不稳定,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不强,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慢。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不只是宗教,近年来的人口快速增长还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因素有关。
跟踪训练
1.D[要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区分开。
]
探究点二
探究导引
(1)1960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
(3)在职业选择方面观念的变化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在人口流动方面观念的变化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跟踪训练
2.C 3.D
达标检测区
1.A 2.B 3.A[第1题,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人口快速增长”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
第2题,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将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
第3题,俄罗斯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长期偏低导致老龄化严重。
]
4.C 5.B[第4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第5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6.(1)64.8 5.26
(2)欧洲: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思想观念盛行,离婚率高。
亚洲: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盛行,离婚率低。
解析第(1)题,先把每个洲的新增人口计算出来,然后用亚洲的新增人口数除以各洲新增人口数累加起来的和,即可得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新增人口的百分比。
亚洲新增人口约为0.699 77亿,世界总新增人口为1.080 64亿,计算出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的64.8%,拉丁美洲新增人口0.114 18亿,北美新增人口仅0.021 7亿,可计算出拉美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5.26倍。
第(2)题,地域文化主要从婚育观念、婚姻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