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

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

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

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

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

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

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

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

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

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

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

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

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

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

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

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

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

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

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

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

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

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

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

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

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

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

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通过“愚人”登台演说的形式,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

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

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

那些文学家“表面上被认为是学问最渊博的那些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然是仁慈的、博爱的。

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

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

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

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

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

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伊拉斯谟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

他说:“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

”道德规范约束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融于道德的目的之中。

他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期,就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

伊拉斯谟很重视儿童成长中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他指出个人发展应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这种天性、禀赋,显然是遗传因素;第二,教导,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第三,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他认为此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然”强而有力,辅之以“教导”和“练习”则更为有力。

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伊拉斯谟重视古典学术和人文学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认为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中包括了人类各种重要的知识。

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他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宗教的改良都应以希腊、罗马为楷模。

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的著作有助于人类摆脱愚昧,有助于人类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会,净化基督教。

他强调古典文学对教导和练习的价值,要求学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间,日久天长,就会改变气质,成为完美的人。

由于珍爱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谟因而也很重视儿童古典语言的学习。

他认为教学始于语言。

而学习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因此,他主张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其次,才是学习文法和表达技巧。

他反对死记语法规则。

4.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在学习方面,伊拉斯谟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首先学习态度要勤奋刻苦。

他说:“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不外是艰辛的一项工作,献身于学习的精神,端赖于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已!”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勤奋刻苦。

其次,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不可摧残,儿童的学习若缺乏兴趣的伴随,是难以坚持的。

所以他奉劝教师要研究儿童,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大人一样的行为举止。

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

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

他告诫教师要记住,你的学生眼下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一思想对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深)。

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在学生面前。

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伊拉斯谟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要选择优秀教师任教。

为此他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

认为整顿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次于整顿一支军队”。

进而,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主张教师对儿童“首先要爱”,决不能使他们感到畏惧,要以一个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导性或批评性的话作为我们的棍棒,我们的纪律要温和的而不是惩罚的,即使使用惩罚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他坚决反对对儿童进行恐吓和体罚。

(三)拉伯雷的教育思想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 1494-1553)是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曾受过僧院教育,当过教师,后在著名的蒙特皮列医学校里研究医学,做过医生和解剖学教授。

拉伯雷在他的著名的教育小说《巨人传》中,对封建主义教育作了有声有色的讽刺,而高度赞扬了人文主义教育。

拉伯雷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拉伯雷的主要教育观点是:1.对中世纪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讽刺、鞭挞。

小说里描述了国王高朗古杰请了许多经院派学者和牧师来教育他的儿子高康大。

这位特殊的学生——高康大生下来就大喊大叫要喝东西,一喝就喝了一万七千头奶牛的奶,用了一万二千匹布给他做衣服。

一位最优秀的经院学者奥罗芬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给他的学生教字母,而后又用了50年的时间教高康大研读经院主义的文法和修辞学教科书,其学习成绩竟如此“优异”:“在试验时不但能把它们全部背出来,甚至还能颠倒背诵。

”在经院学者的安排下,高康大的生活方式是:早晨起床很迟,起来后塞下一顿很饱的早餐;早餐后进教堂照例做多次弥撒,然后做半小时的功课;又去午餐,餐后做打牌游戏,喝酒,然后就午睡三个钟头;醒来后又喝酒,最后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由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有益”的课业活动的结果,使高康大变成一个“十足愚蠢、呆钝、忧郁和奇怪”的人物。

2.对人文主义教育加以赞扬、肯定。

鉴于如此糟糕的教育效果,国王赶走了这些经院学派的教师之后,又请来了一位新式教师——坡诺克拉特。

拉伯雷就在这位新式教师对高康大及其儿子潘德格尔罗施行的新教育的例子上,展开了一幅人文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高康大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整个的教育根本改变了,他起床很早,锻炼身体,用大部分时间受智力教育,同老师一起散步,还留下不少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他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各类科学,勤读各种书籍,时常跟教师谈话,利用实物教材,观察自然现象,还进行参观、访问。

除此之外,他们还接受美育,学习音乐和唱歌。

这样,高康大和教师的全部教学“变得如此愉快、轻松,富有吸引力,以致觉得与其说它像学生的学习,不如说它像国王似的消磨时光。

”3.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从拉伯雷小说里所叙述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