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作者:于文杰黄海斌任有权2010年6月28日至7月1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 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国内外六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多家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是近年来该研究会与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会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一百二十多篇。
会议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学术评点和大会总结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大会主题报告: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大会主题报告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主题报告。
他们的研究紧扣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开拓了与会学者的视野。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以暴力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大革命在“反革命”思想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排斥,持“反革命”思想的观点相信社会的变革完全可以选择温和的改良而避开激进的革命。
高毅认为这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历史学必须对革命暴力,特别是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做出新的论证。
他认为法国革命暴力存在三大特征,即平民性、恐怖性和高效性,并认为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国革命的暴力实际上自始至终是一种平民性的暴力。
此外,他指出法国革命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同时存在并且缠结在一起的,极端的暴力与这种二合一的沉重压力有关,并由此论证了法国革命暴力的历史正当性。
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我们深入研究世界历史铺平了道路。
武汉大学向荣教授对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介绍了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学者布伦纳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观点,指出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问题。
例如,在时间上过去认为过渡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是现在很多人发现过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数个世纪。
另外过渡的主体和动力都需要我们重新研究。
南京大学沈汉教授对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作了探讨,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看成是封建主义或者资本主义。
他在详细分析了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后,提出了“后封建主义”的概念,并认为这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的很好的修正。
过去对西方历史的研究长期关注上层社会状况,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研究相对较少。
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在题为英国农民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土地权利和社会发展的报告中,则从下层人民的视角来分析中古英国农民的土地权利问题。
他认为,欧洲特定含义下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一种领主)附庸关系,在这种封建制度下,附庸拥有自己的土地权利,采邑可以继承和转移,农民的土地占有是非常安全的。
武汉大学的陈勇教授也十分关注下层人民的权利,在医疗救济中贫民的权利博弈——十八九世纪英国历史的相关考察的报告中,他认为英国十八九世纪的医疗救济既与济贫法史密切相关,又是近年西方医疗社会史特别是患者权利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焦点集中在下层贫困患者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
当时的英国贫民为了谋求医疗救济,维护自身健康权利,必须与施济者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成果。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热点的问题之一。
武汉大学的张德明教授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美国19世纪中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
他认为1839-1858年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扩张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意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
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的报告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
他分别分析了天主教在1983年和1993年发布的两道和平通谕,即《和平的挑战》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
他认为,《和平的挑战》发布的目的是要改变教会民族主义的倾向,提倡对全人类公益的关怀,而《在和平中播种正义收成》发表在冷战刚刚结束之际,它批评了冷战思维,倡导人权,并指出在国际竞争中回避人权问题将失去道义上的优势。
两位来自英国的著名学者也应邀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英国伦敦大学的帕特.塞恩(Pat Thane)教授作了题为《生活在一个老年社会:英国在过去的100年》的报告。
她认为在过去的100年,年龄结构的变化成为英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英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
她分析了因为年龄结构的改变所引发的英国社会的各种变化,认为这并没有带来任何明显的负面影响。
利兹大学的约翰.沙特尔(John Chartres)教授探讨了17)20世纪英国的农业化,他认为英国在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是与英国政府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自由贸易制度和相应的关税制度对英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外专家关于英国史研究的报告,为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大会主题报告的论文高瞻远瞩,问题意识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二、分会场讨论:体现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11新世纪10年大国史及重大历史问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史研究得到与学会者极大的关注。
纽约州立大学的托马斯.考克斯(Thamas Cox)认为,从镀金时代到帝国主义时代,美国的各个阶级或派别对于美国宪法的解读是不同的,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南京大学博士生江振春与任东来教授探讨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自然法解释模式。
他们认为在美国的司法审查中,联邦最高法院用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来解释宪法是否恰当一直存有争议,文章分析了自然法解释模式兴衰与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形成原因。
厦门大学盛嘉教授从美国革命谈起,进而分析如何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
他对美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革命有其一致性。
他还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各国的革命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最后他论述了界定一场成功的革命需要参考的元素,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辽宁大学韩毅教授分析了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他指出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即资本引进、技术引进、制度创新、民族精神,并且对这些后发优势进行了简单而又深入的探讨。
山东师范大学王静教授分析了“特伦特”号事件与美国的反应和对策,对于我们了解内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学者们还介绍了国内外美国史的研究状况。
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探讨了美国牛仔研究热,讲述了牛仔研究的由来和研究现状并简单地论述了当今关于牛仔整体研究的几个方面,使大家对美国牛仔的认识更加深入。
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给我们梳理了美国史学界近20年黑人奴隶制研究的状况,让我们对美国史学界关于黑人奴隶研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临沂师范学院伏广存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美国西进运动的研究,并将其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比较研究。
除美国史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研究同样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以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开封犹太社团为题作了报告。
她首先简单介绍了开封犹太人的由来,以及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而论述了耶稣会士之所以对中国开封犹太人如此感兴趣的原因。
她认为开封犹太人问题不仅从基督教的角度上使他们感兴趣,而且从历史学家和学者的角度上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苏州大学高芳英教授总结了欧美三大医疗保险模式的历史成因。
她认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医疗保险模式分别是:英国的“放府计划型”全民保险模式、德国的“政府引导市场型”社会保险模式、美国的“高度市场化”商业保险模式。
苏州科技学院卞蓉与祝曙光教授论述了加拿大日裔移民与日英加三国的关系,他们介绍了近代日本移民海外的原因,并从英属加拿大的日本移民的角度来分析当时日本与英国、加拿大的关系,读来颇有新意。
陕西师范大学李秉忠博士作了题为《土耳其库尔德问题迷思》的报告。
他指出库尔德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保证库尔德人生存权利和维护土耳其核心国家利益之间达成妥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国家认同。
他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土耳其要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可能,但它的种种措施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跨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并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板。
贵州师范大学许静分析了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城市发展。
文章揭示出莫卧儿王朝城市发展的几种途径,并认为通过多种途径兴起的各个城市发展趋势不一,而莫卧儿王朝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着它们的繁荣和败落。
21世界英国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是本大会的中心之一,大会专门设置了英国史研究国际研讨会会场。
国内英国史研究者齐聚一堂,以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畅谈英国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的吴必康研究员探讨了英国执政党与民生的关系。
他认为,近代以来,英国执政党及其民生政策和理论,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有长期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其核心在于资本的利润追求与百姓的柴米油盐之间寻求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平衡。
因此,英国各大政党的执政历史,也是为了维护资本的根本权益、维持民生底线的历史。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著作帝国时光(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 nance-And Why They Fail)中对大国兴衰的探讨出发,对英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提出,超大国家应该具有宽容精神,英国的衰败是源于其在本土外的非容忍度,把殖民地与母国的“待遇”分隔开,并任由在这个共同体内逐渐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不宽容氛围,结果使英帝国从世界霸权国沦落为二等国家。
他指出要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一个社会就必须使其自身能够调动起世界最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而无论其种族、宗教和其他的背景如何。
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认为崛起时期的英国经济呈现出板块化的特征。
16世纪始以伦敦为中心,全国呈现一体化。
近代英国住要指英格兰)在十八九世纪崛起时,其经济形成了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三大板块,而且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十八九世纪之交的英格兰,西北部工业区和东南部商贸区形成了经济发达的两极,或者发达的两大板块;而在两极之外,除了最西面和最北端的偏远边境极落后可不予计论,大部分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似于中国的中部“塌陷”。
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对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及其运作过程进行了探讨,他从内阁制的萌芽、威廉三世时期的内阁、安妮女王时期的内阁等以时间和内阁发展为序对内阁形成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早期内阁制的基本特征。
扬州大学陆伟芳教授指出舞弊主要是因为在选举中缺少对操作的监督。
英国在第二和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贿选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
公众舆论对贿选形成较大压力,他们递交请愿书,使得议会不得不保障民主,进行改革。
她认为,英国的选举舞弊及其对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代的民主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四川师范大学周小粒副教授从法案颁布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争论、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全面分析了《1948年英国国籍法》她认为为了延缓殖民地的独立进程,英国对法律和传统习俗进行重大变革,制定了一部加强英帝国和英联邦团结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