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德答案[1]

师德答案[1]

2004年岗前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论》考试要点参考答案1、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者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利规范。

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的特殊本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二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

2、职业的道德意义职业与社会分工紧密相连,它的本质在于社会职能专业化和人的角色社会化的统一。

其道德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2、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职权;3、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4、每种职业都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3、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和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

包括以下几方面:1、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4、教育劳动的特点1、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

(1)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

2、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2)劳动对象的相师性;(3)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3、教育劳动手段和工具的特殊性。

(1)教育劳动工具的特殊性;(2)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3)教育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工作时间是连续的,工作空间是广延的);(4)教育劳动效果的特殊性。

4、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1)关系众多,组成复杂;(2)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由“传授式”变为“合作式”。

5、如何理解教育劳动的创造性1、教师的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所需的过程。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处理上;4、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文中的1、2、3、4指的是答题思路或逻辑顺序)6、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点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有三个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7、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作为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包括以下四个原则:1、教书育人原则。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应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2、为人师表原则。

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

该原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3、教育公正原则。

主要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

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该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尊重人权的精神;二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8、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原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

该原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1)是为人师表的基础;(2)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3)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发现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4)必须努力学习。

2、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是一种正派的作风,是一种美德,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动学生。

3、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行。

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9、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教育公正原则主要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

该原则的确立依据是:1、坚持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2、坚持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3、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1、坚持真理。

(1)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旗帜鲜明地宣传科学,大胆地,积极地同谬误作斗争;(3)能随时随地地修正自己的错误;(4)要求教师能主持正义。

2、办事公道。

3、一视同仁。

10、师生关系道德调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

11、如何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1、教师与学生上任何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缺少了任何一方,教育过程就无法进行。

2、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己的内因。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2)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合理地要求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做到教书育人;(3)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到教育主体的位置。

(文中的1、2、3指的是答题思路或逻辑顺序)12、教师集体中竞争关系的道德要求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激励教师个体的奋发向上。

教师必须以道德的手段开展有益竞争。

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

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

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开展良好竞争的必要条件,应该将能否和他人进行有效协作作为竞争道德的内在要求。

广大教师应该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这不仅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充满凝聚力的教师集体所必须,也是由目前高校教师集体中的协作道德现状所决定的。

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劳动者的应有素质,而这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则有其更为重要的意义:(1)社会改革的需求;(2)当代大学生的特点;(3)科学研究的需要。

13、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科学的教学理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1)教学对象的主体性;(2)教学目标的发展性;(3)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2)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1)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3)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a.对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b.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c.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

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

(1)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2)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3)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

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强的、能动的活动。

当前教学评价的改革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本质的评价,有利于考核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4、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献身科学,追求真理。

(1)献身科学,追求真理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对科学的巨大热情,有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拼搏进取的浓厚感情;(2)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毅力;(3)要求高校教师要正确看待失败;(4)要求高校教师要及时修正错误;(5)要求高校教师在取得的了一些成绩之后要防止产生自满情绪。

2、破除迷信,勇于创新。

3、事实求是,治学严谨。

(1)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2)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3)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要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4)反对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一是抄袭剽窃;二是伪造或是拼凑包装;三是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四是庸俗的关系网和金钱腐蚀。

学术腐败的成因:一是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有影响;二是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三是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

消除学术腐败的对策:彻底清除学术腐败现象,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研究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因此,消除学术腐败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5)建立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繁荣学术和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学术道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规范的5点基本要求: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检索中外文献;论述观念注意形式逻辑,不要前后矛盾;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能无端臆测;引文必须著名出处;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涉及西学者,中西文索引齐备。

4、配合协作,优势互补。

(1)增强合作意识;(2)分工协作;(3)优势互补。

5、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1)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民主的前提;(2)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是学术民主的关键;(3)防止学术垄断是学术民主的保证;(4)提携后辈是学术发展的基础。

15、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

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相统一的过程。

这也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2)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

2、自觉地以道德律令规范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必须自觉地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样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才能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内在要求。

即高校教师应当将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成为合法的和合德的行为。

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将依法进行社会服务作为自身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而且应该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教育劳动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