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主义与莫里哀

古典主义与莫里哀


答尔丢夫本是一个外省的没落贵族,花尽了 产业,穷得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几乎成了叫花子。 于是,他像当时一些没落贵族一样,官场仕途走 不通,就走侍奉上帝信仰宗教的路子,这是求取 荣华富贵的捷径。 答尔丢夫深知通过宗教发财的奥妙,看清了 上流社会多有保守、顽固、愚蠢的善男信女,掌 握了他们以宗教虔诚为时髦的社会心理,把自己 打扮成虔诚的信士,靠着他在贵族社会中养成的 一套伪善手腕,用三分做作,七分奉承的假虔诚 骗取资产者奥尔恭的信任。
古典主义与莫里哀
一、历史大事与时代风貌

1、历史大事
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1640—1648 年英国爆发了 “清教徒革命” ,代表新兴 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 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清教徒革命 推翻了封建王朝,1649年处死英王查理一世, 成立共和国。但是斯图亚特王朝于1600年复 辟,革命失败。
(第三幕第三场)
占人财产是替上帝增光: 我所以决定接受他父亲愿意赠予我的这份 产业,老实说,乃是恐惧这份产业落到坏人手 中;怕的是有些人分得了这笔钱财拿到社会上 去为非作歹,而不能照我所计划的那样拿来替 上帝增光,来替别人造福。 (第四幕第一场)
阴险——答尔丢夫性格的第二个特征 当丑恶行为被揭发时,全有办法应付, 不仅毫发未损,反而因此得利。奥尔恭把 儿子赶出家门,把财产过继到答尔丢夫名 下,把女儿许配给答尔丢夫,而且,无论 何时何地,都允许答尔丢夫亲近自己的妻 子。
2、时代风貌

(1)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1635年创立了法兰西学 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 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受到推崇, 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人们行为的指在”。意思 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 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 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 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 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 疑,笛卡儿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奥尔恭的儿子向父亲告发答尔丢夫企图调 戏继母时,答尔丢夫装出一副忍辱负重的样子, 跪在地上说:
上帝原要处罚我,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来磨 炼我一下,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责备我,说我犯 了多大的罪恶,我也决不敢自高自大来替自己 辩护。 我愿意跪在地下忍受这种耻辱,当作我这 一生一世所犯罪恶应得的一场羞辱报应来领受。 (第三幕第六场)

(2)巴罗克风格的风靡
“巴罗克”原为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 的意思。在文学上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 锦簇的风格。欧洲人认为,这种风格源于中国 古代工艺品的精致与华贵。中国织锦、剌绣、 磁器、漆器等雕刻精美、镂金雕玉、珠光宝气, 使欧洲人大为惊叹,呼为“巴罗克!”最先接 触到中国工艺品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最 早出现巴罗克风格的建筑、文学和其他艺术。 巴罗克文学多写宗教主题,词藻华丽而情调悲 观。


莫里哀创作分期

1、早期(1643—1658),随流浪剧团在外省演 出、体验生活的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和艺术经验,1658年在王宫演出成功,从此定 居巴黎,得到国王路易十四亲自关照。
2、古典主义时期(1658—1663),接近王权并 在艺术上接受古典主义规则进行创作的时期, 此时期创作的《夫人学堂》(1662)标志着法 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3、创作的全盛期(1664)—1673)写出诸多重 要作品:



《堂璜》(1665)《恨世者》(1666)揭露 贵族阶级的丑恶; 《悭吝人》(1868)《乔治 堂丹》(1668) 讽刺资产阶级的贪婪,劝诫资产阶级不要上贵族 阶级的当,要好自为之;


《伪君子》(1664—1667)是莫里哀创作的 高峰,代表了他的民主倾向和战斗倾向。喜剧针 对当时法国出现的宗教特务组织“圣体会”欺骗 人民的伪善行径,揭露了宗教骗子的丑恶嘴脸。
巴罗克文学的主要特征
1)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 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 2)拒绝理性,拒绝古典主义。 3)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4)在叙事手法上巴罗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 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就 复杂感和丰富感,偶然性。

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一)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1673年莫里哀在演出时突然发病逝世。他的 一生献给了戏剧事业。

喜剧《悭吝人》
《悭吝人》(1668) 是五幕散文喜剧, 是讽刺守财奴的 名作,“阿巴贡” 已成守财奴的代 名词。
喜剧《伪君子》
《 伪 君 子 》 ( 1664 ) 是 五 幕 诗 体喜剧,塑造了举 世闻名的宗教骗子 答尔丢夫的典型, “答尔丢夫”已成 法文“伪君子”的 同义词。
阿尔巴—库里阿斯三兄弟
(三)拉辛的悲剧创作

拉辛(1639—1699)是17世纪法国 古典主义悲剧家。擅长以古希腊悲剧为 题材,描写人的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赞 美理性与克制。著有悲剧《安德洛玛克》 (1667)《费德尔》(1667)等。结构 严谨,擅长心理分析。
拉辛《安德洛玛克》 阿喀琉斯——庇吕斯 海伦——爱妙娜 阿伽门侬——奥莱斯特
安德洛玛克
(四)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 (1622—1673) 伟大的喜剧家, 他一共写了三十 三部喜剧。至今 其喜剧仍在全世 界上演。
莫里哀生平:
让· 巴蒂斯特· 波克兰 在巴黎组织剧团二年(1643-1645) 在外省参加流浪喜剧团十三年(1645-1658) 回巴黎领导喜剧团十五年(1658-1673)
动机纯洁上帝不会怪罪: 不错,对于某些欲望的满足,上帝是加以 禁止的,不过我们还可以和上帝商量出些妥协 的办法。有一种学问,它能按照各种不同的需 要来减少良心的束缚,它可以用动机的纯洁来 补救行为上的恶劣。 一件坏事只是被人们弄得满城风雨的时候 才成其为坏事;所以叫人不痛快,只是因为要 挨大众的指摘,如果一声不响地犯个把过失不 算犯过失的。 (第四 幕第五场)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凡尔赛宫歌剧厅
典型的“巴罗克”建筑风 格。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 为特点。上图为歌剧厅内部 整体图像,右图为廊柱细部 雕刻。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建立的凡爾賽宮
宫内的装饰金壁辉煌
墙上的油画生动逼真
御花园之五分之一
御花园之豪华喷泉
西班牙圣耶斯特班大教堂
凡尔赛宫礼拜堂
法国巴洛克式家具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是在封建王权的提倡下兴 起的,特点是:
1、摹仿古代文学、追求艺术完美、恪守 “三一律”。 2、崇尚理性、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情欲。 3、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 主。

三一律

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一种关于戏 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 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 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 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 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 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 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夺人妻女是要赞美上帝的光辉: 从上帝身上反映过来的美,本来就在你们 女人身上发着异彩,可是上帝又把他老人家稀 有的珍品都陈列在您一人身上:他把那迷人眼 动人心的美都放在您的脸庞上面,所以我一看 见您这绝色美人,就禁不住要赞美首创天地的 万物之主,并且面对着一幅上帝拿自己做蓝本 画出来的最美的像,我的心不觉就发生了一种 炽烈的情爱。 (第三幕第三场)

崇尚理性、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情欲。 理性和情欲 理性和感情 《熙德》主要人物: 高迈斯 杰葛 施曼娜 罗狄克
悲剧《贺拉斯》
描写两个家族中 相互有亲戚和爱 情关系的三胞胎 兄弟,为了各自 的国家上阵对搏, 最终为国家利益, 贺拉斯兄弟杀死 对方三兄弟的故 事。宣扬爱国主 义和公民责任。
罗马—贺拉斯三兄弟

贪食:一顿晚饭,“一个人吃 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一 幕二场)“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 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 天早晨起来,一次喝“四大口葡萄 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了, 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 发紫了。” (一幕四场) 没有半 点喝圣水,清心寡欲的模样。
贪睡:“一离饭桌,他就回到 了卧室,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 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 晨”(一幕四场)没有半点穿鬃毛 紧身,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苦修表现。

贪财:把别人家的财产,“信以为 实地赶紧接受下来。”(四幕一场)没 有半点他“把钱散布给穷人”的品德。 贪色:既要娶奥尔恭的女儿,又要 去勾引奥尔恭的续弦妻子欧米尔。看见 谁对欧米尔做一个媚眼,他所表示的醋 劲比奥尔恭本人“还大六倍”(一幕五 场)。



与欧米尔说话,总要动手动脚,却表示:“我对 您可并没有丝毫恶意,却多半是由于一种热忱的冲 动。” 紧握对方的手指尖,“只是因为我热烈得太 过分了。”把手放在对方膝上,只是“摸摸您的衣 服,这料子多么绵软!”对方将椅子退后,他就将 椅子前移,伸手去摸对方的帽子,口里叫道:“天 啊!这花边可真细致,现下的手工活可说是巧夺天 工” “您那美丽眼光包含着的无法形容的温暖击退 了我内心顽强的抵抗;禁食、祈祷、眼泪,任什么 也抵挡不住这种温柔,我的全部心愿都移转在您的 美貌多姿上面。”
答尔丢夫的形象小结
答尔丢夫是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 徒,他的主导性格是伪装和欺骗,他性格的本质 特征是阴险、狠毒。 答尔丢夫的形象概括了十七世纪法国贵族和 教会势力中一切伪君子的特征,深刻揭露了教会 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贪婪,突 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历史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 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 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 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 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 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 同义语。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人 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