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係古典主義理想與浪漫主義理想自有歷史文化以來便相互輪替甚至依附共生,因為它們實際代表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兩種渴求----其一是對穩當中道的需求;其二是對擺脫束縛與拘束的渴望。
歷史學者們甚至觀察到自古至今藝術風格始終擺盪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個極端的核心理念之間。
德國十九世紀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其大作《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歡悅的智慧)裡甚至把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理念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與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來分別象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的美學精神與審美規律共有以下十種:比例、反覆、平衡、對稱、對比、統一、調和、次序、單純(簡約)、變化,目的是希望追尋一種諧和與寧靜,一種超越凡間的「理想美」。
浪漫主義的特質包括八大面向:一、突顯本性、主觀性、獨特性;二、強調個人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包括無病呻吟的柔弱情懷;三、刻劃「無止境」與「無可限量」的潛能開發過程;四、標榜二元性論或雙重性格論的衝突與調和之過程;五、對於仙境奇幻故事的強烈濃厚興趣;六、對於超自然一切神聖詭異甚至恐怖現象的迷戀;七、嚮往中古世紀有關英雄事蹟的愛情故事;以及八、力求從傳統中一切形式的束縛與限制中獲得解放的自主性。
在字義上,「Romantic」(浪漫的)的原義與「Romance」(羅曼斯)二個術語最初就是出現於中古世紀以法文為主的方言敘事詩作品。
Romantic一字來自法文的Romanz,意指用俗語寫的故事,其內容以虛構冒險的騎士故事為主,因此也含有「夢幻的」、「冒險的」、「奇異的」等隱喻在內,因此與十九世紀強烈嚮往的突破現狀與形式的想法相當吻合。
古典主義的發展可從美學、藝術和文學三方面來理解:(一)在美學方面--西方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並在期黃金古典時期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述的《詩學》一書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詩學》一書中的許多文藝思想對後世也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影響最顯著的兩個時期一次是發生於十五、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另一次則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
例如在中古世紀某些神學家的有關美的論文,以及十七世紀以法國為首的古典主義美學思想家,像在當時的文藝理論界享有最高權威的布瓦洛(NicolasBoileau-Despreaux, 1636-1711)及其所著述的《詩的藝術》,皆可體驗到亞里斯多德思想的重要影響力。
布瓦洛的《詩的藝術》因綜括了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文藝理想,而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文學的創作瑰寶與美學法典。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受到理性主義與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在文學、美學與藝術方面順理成章地擁戴古典主義(Classicism)。
在古典主義美學與文學方面出現了法國的狄德羅(Diderot, 1713-1784)與德國的萊辛(Lessing,1729-1781),並在各自的美學著作中,《狄德羅全集》和《拉奧孔—論畫與詩的界限》,對文藝理論作出重要的貢獻。
這些古典主義美學思想家對於古典主義抱持著一脈相承的共同信念,那就是要求藝術家、詩人、劇作家等文藝工作者必頇以理性為出發點去「研究自然、模仿自然」,以使「藝術形象與實體相吻合」,達成藝術的真實。
為了要使作品體現「真實、自然」,一定要以理性主義作為創作的判斷準則,使作品中的一切,包括形式與內容,都要表現得合情合理,不能與真實性相違背,如此便能實踐真實與真理。
而真理是什麼?狄德羅認為真理就是當「我們的判斷符合事物的實際」。
因此「理性」、「自然」、「真實」在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的心中是判斷藝術作品的三個核心標準。
不但如此,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所認定的藝術真實是帶有更理想、更具普遍性的真實。
從布瓦洛的《詩的藝術》到狄德羅的《狄德羅全集》,皆可發現他們所謂的「自然」、「真實」依舊師承亞里斯多德有關藝術是現實的模仿的理論傳統。
同時,他們也依循亞里斯多德所強調的「典型論」,主張體現「自然」的普遍性、規律性、以及人性中最普遍的特點。
這是因為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認為一個好的文藝作品要能呈現出人性中最普遍的特質,才能人們之中發生最普遍的影響。
並且,這種能夠經得起各層次的人們在長時間裡的考驗,能持續普遍地發生長遠的影響力,這種作品才算得上是上乘或古典的作品。
而這種觀念就是導致「典型論」成為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對藝術的真實作理想化與普遍性化的主要原因,使得古典主義的作品皆帶有理想性與普遍性的特質。
每一件古典主義的作品皆是某種理想的範本或典型的形象。
(二)在藝術方面--在藝術方面,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發生在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藝術運動再度將古典主義復興運動推展到一個顛峰。
這次的復興運動主要得力於古龐貝城於1748年正式出土的激勵,藝術界因而再度掀起復興古希臘羅馬文藝風采與創作理念的思潮,成為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最重要的風格思潮。
古希臘文藝文化第一次的復興是發生在十五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基礎審美理論是由德國美術史家溫克爾曼所建立。
他的藝術觀點呼應了古希臘藝術家們的創作理念。
他認為藝術家的角色在於創作出一種能夠超越時空的侷限性與人類各種族的殊異性,並且是宇宙萬物所共通共有的、普遍而絕對的「理想美」。
在過去的歷史中,只有希臘的古代藝術是以最完美的形式實現這種理美,因此他主張藝術家們必頇以希臘藝術為藍本。
因此產生了一種嚴謹的「新古典主義」樣式。
該樣式與十八世紀前半期具有華麗裝飾性的洛可可繪畫風格與十八世紀中葉所喜愛的傳奇式感傷性形成強烈對比。
溫克爾曼指出希臘藝術的特質是「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
這種特質順理成章的成為新古典主義的規範。
它所追求的並非是易於飄逝的、瞬間的、現實的華麗性,而是具有永恆世界的普遍特質。
〈三〉在文學方面--啟蒙運動時期是散文體裁形式風行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最優秀的文學形式是「散文」(prose)。
而且散文的評判標準同時也成為其他相關藝術的同等標準,這些標準包括「清晰」(Clarity)、「生動活潑」(animation)、「好品味」(good taste)、「優雅」(elegance)等等。
因此可知,十八世紀在繪畫方面的新古典主義以其理想的形式來呈現古典主義強調的「理想美」與文學方面的古典主義以其散文形式來強調結構引導內容的「形式美」皆對音樂方面古典主義所著重的「曲式」(Musical Forms)的興起與發展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影響古典樂派興起的背景、主要曲式、與風格特徵綜觀以上,『古典樂派』興起的四大文藝背景是:A.受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B.受到盛行於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以法國為中心的「新古典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
C.受到古典主義文學創作形式與精神的影響。
D.對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反動。
於是受到上述四方面文藝思潮的影響,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在音樂藝術方面便首度在歷史上出現了以古典主義為創作原則的『古典樂派』,『古典樂派』最重要的美學原則就是「形式美」(The Beauty of Form),這些音樂的代表形式包括「奏鳴曲式」、「輪旋曲式」、以及「主題變奏曲式」。
另外,早期十八世紀的美學研究就曾指出音樂應與文學及其他相關藝術一樣,需以模仿「自然」為主,能透過聲音來描寫或表達真實的情感,讓聆賞者由衷產生一種共鳴的愉悅。
根據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想法,他認為音樂應該是以人說話的聲音(the sounds of speech)為主要的模仿對象,特別是那些能夠將人性靈魂深處感情表達出來的聲音,而不是自然界本身的具體聲音。
因此,音樂應以一種充滿原始自然風格的,並像是語言的歌曲( a primitive speech-song)為主要模仿對象,這種歌曲具有類似人類自然的語言之本質。
直到十八世紀末音樂理論學者才逐漸開始認為音樂可以直接透過聲音之美(the beauty of sounds)來喚起許多情感。
同時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音樂可在自身的本質特性內作發展,無需倚賴任何原型(model)。
因此,古典樂派的音樂被要求能夠符合聽眾的理解力為主要基礎,而不是強迫聽眾去很費力地了解音樂的錯綜複雜結構,一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般。
相反的,此時期的創作風格一定要能夠藉由愉悅的聲音和合理的結構來滿足聽覺上的享受,但絕不可藉由極端的對位作曲技巧所產生的錯綜複雜來困惑聽眾,也不可經常使用過度刻意的雕鏤來驚訝聽眾。
音樂作為一種取悅聽覺的藝術,一定要透過一連串的優雅動聽的聲音來組成。
當時極力推廣這些前衛的音樂觀念的人物首推盧梭。
盧梭把音樂界定為「一種旋律的創造搭配適當的和聲伴奏的藝術」(the art of inventing tunes and accompanying them with suitable harmonies)。
」盧梭同時認為將兩個旋律同時唱出無異於讓兩個演講者同時演講以求讓演講聽起來更有力一般不可思議。
當然,在當時,並不是所有的學者皆像盧梭一般對音樂具有這些前瞻性的看法。
因此,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在這些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引導下,古典主義音樂風格順理成章的逐步呈現古典主義影響下的面貌,包括以下四大特徵:(一)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語言必頇是具普遍性(universal),而不會受到地域、疆土或個人個風格限制;(二) 該音樂風格也必頇在一定的規範與條件內表現出高貴悅人與表現力豐富的特質,亦即,音樂的情感內涵必頇有條件的被限制在形式的架構內作發展,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必頇獲得一定程度的統整(unity);(三) 它同時也必頇脫離不必要的複雜創作技術,使音樂呈現「自然」的感覺;(四) 該音樂風格必頇能夠及時取悅一般普羅大眾的聽覺感知力。
以上這四大音樂特徵皆可在古典時期音樂大師們的作品中發現。
浪漫主義的興起浪漫主義的興起可由當時萌生的文學理論與哲學思想,嗅到啟發的味道。
這兩個文學理論與哲學思想同時促成稍後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與浪漫主義繪畫的誕生。
(一)文學創作思維的轉向古典主義音樂美學的訴求是音樂的內涵與形式必頇獲得一定程度的統整,然而其另一項訴求----音樂必頇呈現「自然」的感覺----卻成為稍後即將如火如荼展開的浪漫主義的火種。
而其間扮演把古典主義逐漸推向浪漫主義的首要人物也是盧梭。
在當時許多紛雜的意念中出現的一個很顯著的思維傾向就是逐漸重視「原始未開化的」(primitive)的概念。
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這樣的「原始主義」主要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某些作者偏好凡是不規則、未開化或野性不受抑制的主題,例如像是十八世紀的英國花園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二、其他作者則視「淳樸」、「天真」、「渾然天成的自發性」為文學與藝術作品裡的主要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