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采用三轮复习法,每一轮复习所用的时间、复习要求、侧重点、复习方法均不相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益。

一般来讲,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是从高二年级开始到高三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大概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主要复习方法和内容是把高中历史的所有教材内容统讲一遍,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兼顾基本能力的掌握。

第二轮复习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到5月中、下旬,以专题复习为主,重在构建知识网络结构,适当扫描基础知识,重点要让学生形成分析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题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定时书写速度能力,甚至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第三轮的复习大概为高考前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复习方式是结合重点内容和前两轮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保温巩固,同时以大运动量的适应性训练练习为主,规范解题训练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上考场。

从以上三轮复习的方法和要求看,第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处理操作很难、目标要求也最高,该轮的复习十分关键,其成效与高考历史的成绩关系极大,因此许多高三历史教师总是抱怨第二轮复习太难对付,有的教师干脆把一、二轮复习合二为一,采用两轮复习法。

那么究竟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第二轮复习的效果最好?现根据对第二轮复习方法上成功的案例分析,结合高三复习教学工作的实践和思考,将本人对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策略总结如下:
策略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范围和内容。

第二轮复习开始后,新的考试说明即将发到教师手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考纲意识,准确把握其内涵。

要帮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中各考查点的基本要求和考查的基本方式,让学生找准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复习的主攻方向。

要引导学生分析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例,把握试题的基本特点及解题基本要求。

要让学生了解以往考生在高考中的解题失误,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寻找克服的有效措施。

正如历届高考命题专家所反复提醒的那样,其实每年的高考信息中最大的莫过于考试说明了。

是的,只有真正把握和领会考试说明的内涵与要求,我们的第二轮复习甚至整个高考复习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策略二:建构知识体系网络,注重双基教学。

在以往的历史复习第二轮教学之中,部分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热衷于炒冷饭,机械重复,把学过的教材内容再快速地教一遍,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

正确而有效的是要倡导结构性教学原则,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以专题复习为主体,建构知识网络体系,以积累知识为载体,带动学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有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运用“两抓”,一抓阶段特征教学,横向到边。

抓好中外知识内容的结合,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中作为背景描述,
讲解世界历史时,又考虑到同时期的中国史。

还注意归纳总结散见在各章节中的阶段知识,如某年高考有关隋炀帝一题就需要整合散见在隋朝和唐朝有关章节中的历史内容。

二抓专题线索纵向到底。

复习同一知识必须要考虑到各个历史时期(中外知识联系)的发展演变情况。

如有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专题复习,就要考虑从先秦到辛亥革命的演变概况。

再如复习台湾历史知识,就要注意整合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策略三:学生要回归课本,教师要立足课堂。

无论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学习和研究,还是高考的命题与考查,最后其立足点还得在基础知识点和历史史实再认再现上、归纳总结上、比较分析上、判断评价上等等,就目前高考而言,课本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考查的蓝本和依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认真钻研教材,学会在课本中掌握显性知识,分析挖掘隐性知识内容。

如“西藏和平解放”中的“解放”,其含义包括什么内容。

又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其背景有哪些、改革的含义是什么等等问题。

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抓好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又是关键。

备课首先要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研究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质疑教材中的现成结论,思考与高考要求相一致的习题等。

其次要备练习资料,教师要在广泛占有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荐一本给学生,然后自己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实际的讲义习题,资料必须服务于教材,讲义仅仅为检测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供工具和手段。

策略四: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紧、任务重、教学容量大,加上统一模拟考试多,正常的复习计划常常被改变和冲击,考查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较大,前面说到的有部分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使用炒冷饭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复习教学无计划的表现,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

我觉得第二轮复习应该确立“抓基础、促重点、补漏洞、构建好知识体系”的复习方针,实施“小步子、大容量、勤反馈、快矫正”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要分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检测、教学辅导等。

与教学计划相一致的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就是在梳理好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确定专题复习内容,为此,我在继承传统专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认真研究新课标,采用“模块+专题”的形式,确定六大模块。

例如: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中国的区域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民主政治的进程,国共合作、对抗及跨越60年的历史性握手等);模块二中国经济文明历程;模块三世界政治史;模块四世界经济史;模块五国际关系史(世界战争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的和平崛起); 模块六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可大可小,根据需要在大课题外可设置一些小专题。

这样通过一些有认知价值的专题问题组织知识,提供看问题的多角度、事物具有的多面性(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性),并对事物多重属性予以重视和发掘。

策略五:精选精练、注重评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只要重点选用一本资料,教师可以广泛占有资料并精心选题。

选题时,准备给学生做的试题
教师自己先做,难题、偏题、怪题、超范围的题、参考答案模棱两可的题坚决不给学生做。

教师在编制练习卷时,一要根据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编选,做到训练形式的模拟化,包括试卷的长度、题量、题型、分值、难度系数等都要与高考保持一致,具有示范性,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多种题型,逐步掌握解题思路,也对高考的各项能力要求有所明确。

二要针对学生平时暴露出来的问题精心编选,教师特别是要把平时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题档案”找出来进行“二次练习”。

练习的次数要控制,并非多多益善。

讲评也要模拟化,要求教师要钻研高考答案,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讲评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重在思路和方法上的点拨,正如一位高考研究专家所指出的,“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练习。

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做,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高考实战能力。

总之,在高考模式不断变化和出新的今天,必须要加强对复习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只有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复习教学,才能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游刃有余,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相关主题